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王晓静>> >> 正文

信息技术与个性化教学(一)

发表日期:2013/11/5 0:00:00 作者:王晓静 有548位读者读过

 

 稍微懂得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最早的教学是个体教学(一对一教学),所以能受教育的只是极少数贵族,后来逐渐演变为班级教学(一对多,也就是一个教师对一群学生)。正是由于有了班级教学,才大大加速了人类的文明进程。但是进入了信息化社会,我们发现:班级教学虽不象卢梭所说:是学生心灵的屠宰场,可它那一刀切的模式让越来越多有独立思考能力有创新精神的学生难以忍受,也越来越不适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信息化社会。与之相随的“应试教育”因此声名狼籍,一直靠“应试教育”为生的题海、题库亦“反戈一击”贴上了“素质教育”的标签,但放眼我们的国土,有多少间学校所进行的教育是真正的“素质教育”?绝大多数学校依然是不折不扣的“应试教育”,只不过名字改成了“素质教育”。

人们并不是有意和“素质教育”开玩笑,而是不知道怎样才能实现“素质教育”。因为班级教学的模式是为“应试教育”度身定做的,而“素质教育”的模式是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而班级教学无法做到这一点,我们不可能取消班级教育,又不能逆潮流而行,在两难之中,只好“挂羊头卖狗肉”。这恐怕也是我们的一种“文化特色”,旧观念与新名词之间的替换关系。

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模式是“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问题是如何去实现它?就如下面一则寓言:一群老鼠“苦猫久矣”,一天,所有老鼠集中开会,鼠辈们在愤怒声讨猫的“丑恶行径”后,商议怎么样排除猫对鼠辈们“求生存、求发展”的干扰,因为每次鼠辈们外出找吃的,半路上总会神不知、鬼不觉杀出一只猫,反应快还能捡回一条命,而反应慢则等于给猫送午餐。鼠辈反复讨论都没想出一个好的办法,所谓“骂猫容易,治猫难” !正在无计可施的时候,一只见多识广的老鼠想出了好主意:在猫脖子上挂一只铃铛,猫只要一走动铃铛就会响,鼠辈们便可安然无恙。群鼠一听高声叫好,只是谁去完成这个“光荣而又伟大”的任务---把铃铛挂在猫脖子上。

班级教学转变为个性化教学,完全是一场教学模式转变的革命,就像老鼠把铃铛拴在猫脖子上,不可能没有一点风险。当然这个不是被猫吃掉,而是我们必须要承受改革所带来的阵痛。它更像一条生产标准化产品的流水线,只有符合“标准”的学生才被视为“人才”。为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只能“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强使一种树木结出另一种树木的果实”。因此班级教学必须强调纪律,否则课无法上。整齐划一,则必须取高补低,这么做的结果自然是以牺牲“两头”为代价。中国的学生缺乏创新,不敢创新,严格的课堂纪律“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