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刘雪红>> >> 正文

培养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几点做法(转载)

发表日期:2012/5/14 12:28:39 作者:无 有632位读者读过

 

培养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几点做法(转载)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之一,虽然新教材删除了人为编制的应用题,注重从现实生活及儿童感兴趣的生活背景中选取素材形成实际问题,但有些问题(如降雨量问题、原价现价问题、两步计算的问题)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还是较陌生的,在教学中可以尝试从以下六个方面帮助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多读。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较活跃,而理解能力较差,特别是遇到稍微抽象的问题往往无从下手,这种情况下我让他们通过多读来理解题目的含义。比如二年级下册有这样一题:这位女宇航员在太空生活了188天,她打破了在太空生活169天的记录,她把记录提高了多少天?刚接触这一题时,同学们一脸茫然,我就让他们反复读题,读了两三遍之后,大部分同学就理解了题意,独立解决了问题。如果有些问题涉及几个人的对话,反复读题还是不易理解,还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分角色读题的方式。

 二、多体验。

    有些问题,学生靠读难以理解,可以让学生用形象的表演使其直观化。比如一件上衣25元,一条裤子18元,买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付50元,营业员应找回多少元?我就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表演购物者和营业员,在体验中理解题意,解决问题。再比如:我每天看35页,看了4天,还有28页没看,这本书共有多少页?书的页数对于成人来说太简单了,但对儿童来说是非常抽象的,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拿着自己的数学书说已经看了多少页,还有多少页没看,数学书就被我们分成了哪两部分,体验已经看的和还没看的合起来就是一共的页数。

三、多回顾。

一个问题的解决,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方法,学生自己的方法对于他本人来说可能是最好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限定他们用所谓最好的方法,但前提是这样做有其正确的理由。所以在解决问题之后,我重视让学生回顾自己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你首先是怎么想的?第一步算出的是什么?第二步呢?最后的计算结果合理吗?回顾自己的解题方法,使自己的思路更清晰,并在介绍给别人的过程中,训练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获得了莫大的成就感。

四、多问。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但是一个先行的问题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从何而来。是由教师给出问题,或是单纯的解决书上的问题,还是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很显然,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后者。所以,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我们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并提出问题。比如:这次检查发现100个学生中间37人有蛀牙,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让学生选择信息,自己提出问题,这时学生并不一定只提数学问题,他们可能会问:为什么这么多同学有蛀牙?有蛀牙该怎么办?他们会围绕所提出的问题共同探究解决的方法,从而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爱护牙齿的教育。

五、找规律。

同一类的问题往往有一定的规律,在做这一类题时,我常常让学生分析比较这一类题的特点,找出其中的规律,以后遇到这类题时可以实际运用这些规律来解答。比如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学生对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不理解,弄不清谁多谁少,我就大量从生活中举例:老师比小明大,谁大?小红的铅笔比小华多,谁多?大象比长颈鹿矮,谁矮?……同学们通过分析发现了这种问题总是拿两个量比较,结果总是说明字前面量的多或少,进而又发现了求多的量就用加法计算,而求少的那个量就用减法。接着我又让学生把这类问题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多少的问题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发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多少都用减法。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自己总结的分析方法,对于以后这两类问题的解决是很有帮助的。

六、找关键句。

有些问题所提供的信息较多,在解决这一类问题时,我引导学生由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从多个信息中找出关键句,通过分析关键句去解决问题。比如:婴儿的骨头有305块,儿童的骨头比婴儿少88块,大人的骨头比儿童少11块,大人的骨头有多少块?我让学生先找出要解决的问题,由问题大人的骨头有多少块?指导学生找到关键句大人的骨头比儿童少11,分析关键句后知道要求大人的骨头必须先知道儿童的骨头,接着又找关键句儿童的骨头比婴儿少88,这样通过对关键句的把握,学生就会很快的根据婴儿的骨头算出儿童的骨头,最后再算出大人的骨头了。

问题教学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它总是与其他教学融为一体,共同孕育在生活的土壤中。在问题教学中,我们要从身边的事物入手,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分析、解决的全过程,逐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