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王星星>> >> 正文

月光曲说课稿

发表日期:2015/1/20 7:48:48 作者:王星星 有630位读者读过

一、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月光曲》课文意境隽永、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读后,既能让人进入乐曲描述的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无限的向往,又能对贝多芬油然而生敬仰和爱戴之情。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文本的资源优势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学会生字“券”,理解13个词语的意思,运用“谱写、传说、幽静、纯熟、陶醉”等词,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同情穷苦人民的思想。

3.学会根据实在的事物,展开适当的联想。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月光曲》的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

四、说教法学法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正通过教师所讲的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知识的.这种观察和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是一种积极的思维.从这一点出发,本节课教法的知道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整节课的教法设计体现了"以训练为主的教学基本模式",尽量让学生动脑,动口,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使"精讲,善导,激情,引思"八字贯穿各个教学环节.
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方法如下:
1.情境法——激发学习兴趣,热情参与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3.讨论法——积极参与,得出结论
4.练习法——感悟课文,体会内涵

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氛围,激发学生情感。

讲课伊始,我应用情景教学,多媒体出示贝多芬画像和他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随后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并随乐声简介贝多芬,让学生充分的了解贝多芬,明白是一个伟大的音乐家,他的一生都在为人民创作,为人民演奏,人民对他十分爱戴和敬仰。创设出浓郁的情景氛围,使学生进入情景,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暗示了课文的内容中心,引出课题 。

(二)倡导合作学习,培养问题意识。

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问是一点,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就在每事问。”显而易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相当重要。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初读悟文后,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影响。让学生质疑提问,教师梳理学生懂或不懂的内容,以学定教。这一步,体现了尝试教学法的“自练”;体现了学法“读”、“议”、“悟”。

(三)直奔文章重点,体会乐曲意境。

本篇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领悟《月光曲》的内容,而文章并没有描写《月光曲》的琴声、节奏及旋律,而这一内容文章是通过皮鞋匠听音乐时的联想表现出来的,为此,我让学生勾画出皮鞋匠听音乐时联想的文字,合作学习,初步体会乐曲的三层变化,再用多媒体施放月色海天的图画,即“月亮升起,海面平静”、“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风起浪涌”。并配与月色海天图画相对映的《月光曲》的三具乐段,即轻松舒缓的、渐强发展的、高昂激越的。教师再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朗读三层文字。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情景、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音乐、美术、语文三门学科成为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整体,深深地撼动了学生的心灵,从而突破了重点,并让学生分辨了事物和联想。这一步,体现了学法“勾”和“议”。

六、作业:

在作业设计上,为了让学生化知为能,迁移应用,我出示文中联想的语段,并提问这一幅美妙绝伦的月色海天图,兄妹俩真的看到了吗?进而抓住好像仿佛引导学生进一步分辨事物和联想,并体会写作时应用联想的条件和好处。之后出示两幅图画,并配以音乐,让学生领会美妙的音乐给我们带来的无限遐想,给我们带来美的熏陶和享受,从而丰富和提高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再让学生发挥想象,练习写作,力求读写结合,课外延伸。

七、板书设计:       

                                  月光曲

          柔和徐缓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有力快速 月亮升高 风卷巨浪

          高昂激荡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