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茅洪锋>> >> 正文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评课

发表日期:2015/3/30 16:14:56 作者:陶俊 有736位读者读过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评课

湖熟小学  茅洪锋

 

 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国标本第9册第20课,课文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困境中前后两次撰写明史《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厄运中坚不可摧、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

在这堂课的教学当中,我们看到了贾老师对教材的深度钻研,课堂的整体把握,看到了学生表现出来的较高素质,看到了课堂弥漫的浓浓的语文味道。我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倡:清晰目标,明确重点,以学定教,为我们的老师指明了方向和方法。具体的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清晰目标,老师要架构好课堂教学的支撑。

这堂课的目标是清晰的,1.借助一些数字和重点词语,帮助学生感知课文的内容;2.激发情感,让学生读熟、读好课文;3.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进行品味和想象,感受谈迁越挫越坚的意志和信念,学会正确对待生活的困难和挫折。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目标明确了,方向就对了,路也就走不错了。

语文课堂要删繁就简,不能用许多的问题来打乱学生的整体思考,教学要形成块状,要自成体系。贾老师在这堂课上其实重点就抓住了两个问题:厄运部分,《国榷》是怎样的一本书?信念部分,读读课文第三节,画出让你感动的地方,结合语句谈一谈。这也是一种学习习惯的培养,边读边思考。

二.明确重点,老师要学会在教学的关键点发力。

这篇课文的内容主要有两块,一是谈迁经历的厄运:20多年的奋斗才完成的《国榷》,这种打击对谈迁来说,无疑是致命的,因为他把《国榷》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二是厄运并没有打倒谈迁,他是如何重新站起,在50多岁高龄,又投入到从头撰写《国榷》的行动中去。人生需要取舍,课堂同样需要取舍,不能平均用力,有舍才能有得。贾老师侧重于和孩子学习谈迁坚不可摧的信念这部分内容,让孩子通过品读、感悟、交流等,体会到人物的人格魅力,感受到人物身上散发出来的满满的正能量。

在从头撰写这部分内容中,文章写到了三个场景,贾老师重点选择了第二个场景:“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为什么选择这个场景,因为这个场景极富画面感,让人似乎看到了谈迁-----一个生命末期的老人,在风沙中颤颤巍巍,随时被吹倒的画面,从而更能衬托出谈迁无比坚定的信念。

为了让学生理解“终日”一词,贾老师创设了三个语境,帮助学生感受到谈迁明白自己的时日不多了,他要和生命赛跑,他要在有生之年完成自己的心愿----《国榷》,这样的设计既帮助学生加强了理解,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有利于学生的朗读准备。有梦就有动力,习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谈迁也有自己的梦,那就是“《国榷》梦”

三.以学定教,老师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是我们课堂不变的选择。

1.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家徒四壁”一词时,贾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徒,就能理解这个词了,其实这就是一种方法的传授。学会了这种方法,学生理解“博览群书、一袭破衫、奋笔疾书”等词语就容易多了。在学习“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这段文字时,贾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四个数字来体会数字背后的故事和内涵,这一组数字,写出了谈迁编写这部史书的艰辛,写出了这部史书的价值,更写出了这部史书对于谈迁的重要,为下文被盗作了铺垫。这就是一种方法的渗透和传授。

2.尊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书稿被盗时,“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这其实是一个热血之人的正常表现,再坚强的人也会有这样的流露,更何况视《国榷》为生命的谈迁呢?课文需要这段内容,否则就显得不够真实,也就不是一个真实的谈迁了。此时的贾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谈迁会想些什么呢?这其实就是让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换位思考,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和谈迁进行对话与交流。这也是对文本的深度钻研。

3.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宣扬价值正能量。教学尾声,老师让学生说和谈迁类似的人和事,并且让学生品味和积累一些励志性的名言,这其实就是对文本的拓展,对价值的引领,对正能力的宣扬。同时,也是帮助学生认识到,要学会跳出文本来看文本,文章不厌百回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