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郑承鑫>> >> 正文

求同存异,别样分格

发表日期:2015/4/15 10:58:12 作者:郑承鑫 有453位读者读过

对比苏州平江实验学校葛庆华老师和常州实验小学张彦老师执教的《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风格各异,各有千秋。

一.     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

张老师数形结合的思想体现在学生自主尝试,分步计算12箱迷你南瓜的总个数时,每6箱一圈或每4箱一圈,意为把12箱看成26箱,或把12箱看成34箱,圈的是实物。葛老师数形结合的思想则贯穿整个算理教学中,从具体实物过度到抽象的点子图。自主尝试时在点子图上圈一圈。计算24×2=48后,回到点子图看看,24×2算的是点子图上的哪部分。学生验算后再看点子图,现在还能不能用。我认为葛老师借助形的几何直观性来阐明数之间某种关系,更充分地体现了以形助数的妙处。

二.“0”的省略

张老师采取直接告诉学生“为了书写方便,这里的0可以不写,直截了当,勿再多言。而葛老师则让学生讨论0写还是不写,在交流中是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算理,24乘的是十位上的1,得到的是24个十,同时体会到学科的特点,数学讲究的是简洁之美,能少写的就不多写。我认为葛老师在0的省略问题上处理得更到位。

三.练习的设计

张老师的练习沿用了例题的情境,“小熊算的对不对,我们可以帮它验算”,此处巧妙地体现了学习验算的作用,同时也能检验学生笔算掌握情况。跳跳虎的问题能联系实际,进一步帮学生理解算法,理清算法。翻数字卡片的设计在巩固算法的同时培养了推理能力和数感。葛老师的练习直接采用教材中的“想想做做”,第一题的两小题方框从有到无,由扶到放,巩固算法。第二题二选一并验算,其中比较44×22中的两个88,加深对算理的理解。第三题改错,第四题解决实际问题。整体计算量比较大。我更倾向于张老师的设计,符合儿童学习心理,强调巩固经历笔算的过程,而不是以熟练掌握算法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