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王晓静>> >> 正文

教学,再往前跨一步

发表日期:2015/4/28 20:29:34 作者:王晓静 有656位读者读过

今天转发特级教师周卫东老师的一篇博文。在晓庄研修期间,很有幸的聆听了周老师《做有“气”场的老师》的讲座。结束以后,进入他的新浪博客,看到了这篇文章,这也是他在讲座的过程中所列举的一个例子。《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这节内容我们很多老师都上过,包括现在执教四年级数学的本人,整体感觉不难,学生掌握的也比较好,所谓的比较好,就是学生的课堂作业正确率比较高,这似乎已经达到了某种要求了。可是一味盯着教材、浮于例题、照搬教参的我们,有没有试着对教学的内容做更深入的学习呢?有没有试着将小学阶段的计算有过整体的把握呢?我们可能会忙于应付课堂,疲于教室之间的奔波,埋首于作业的批改,这样的我们缺少了对教学内容的更的深入的理解,更谈不上自己独到的见解了,这样再期望自己的教学还能往前跨一步,真的有点痴人说梦了。

 

教学,再往前跨一步

苏教版四上第一单元《除法》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根据例题的主题图,学生列出算式“60÷20”。关于算理,学生的回答大约有这样几种:把6020的末尾的0去掉,先算6÷2,再在结果后面加一个03×20=60,所以60÷20=360÷10=66÷2=360-20=4040-20=2020-20=0,所以60÷20=3;……

计算教学重在算理,这道例题教学的着力点在哪里?当然是理解“60÷20=3”的算理。

这些方法中,最核心的算理也是教师需要重点突出的关键是:60可以当成6个十,20可以当成2个十,每2个十当成1份,6个十里包括了这样的3份,所以60÷20=3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算理,老师一般是摆出了6捆小棒,让学生进行操作,促进理解。

每及于此,我总觉得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教学能不能再往前跨一步?我们能否作这样的尝试——

在学生列出算式“60÷20”并交流各种方法后。

师(同时摆出6捆和6根小棒):你能用小棒把刚才口算的道理摆出来吗?摆好后提问:为什么选6捆,不用6根?(因为60表示6个十,而6根表示61,只能表示6÷2的道理。)

师(拿走6捆,只留下6根):“如果没有6捆,只有6根,谁还能把道理讲清楚?”

引导学生想象:把1根小棒假想成1捆。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6根小棒既可以表示6÷2的计算道理,也可以表示60÷20的计算道理。通过刚才的操作,你觉得它还可以表示哪些算式的道理呢?

学生可以类比联想,得出:还可以表示600÷2006000÷2000等的道理,这时的1根小棒,不再是表示1,而是表示1001000……。

在计算教学中,摆小棒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其根本是为了建立操作过程与计算算理之间的联系,更好地让算理外显。数学教学的高明之处在于既要能“遇河搭桥”,更要能“过河拆桥”,意即,在关键时刻要善于想办法让学生摆脱“小棒”的干扰和依附,变操作技能变成心智技能。60÷206÷2相比,算理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计算单位的不同,让学生对“1根小棒”进行联想,使其以1100亦或以11000,是对类似口算题算理的高度概括和高度提炼,这时的小棒,已不再是一个物体,一个计数单位,而是一个数学符号,一种数学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