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谢强龙>> >> 正文

充满童趣的高效数学课

发表日期:2015/4/30 7:21:47 作者:谢强龙 有695位读者读过

充满童趣的高效数学课

——周末看《认识图形(二)》教学视频的感想

江宁区湖熟中心小学  谢强龙

第六次周末教研活动,观看的视频是一年级的《认识图形(二)》的内容,由江阴市澄江中心小学的王羚老师执教。听完之后,我认为王老师为我们呈现出了一节充满童趣的高效数学课!

1、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象是创造的灵魂”,在教学中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要我学”变成“我愿学、我想学、我要学”,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和乐于探索。本课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一直较高,能比较主动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能够正确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深刻地体会“面在体上”。将整节课众多的数学活动紧密串成一个整体的的那条线就是——孩子们喜欢的孙悟空的金箍棒!“千变万化,注意,向上翻滚,在落下”,简单、有效的语言,将孩子们的心,孩子们的注意力,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充分的调动和激发!

2、形式多样的动手操作调动了孩子的主动参与

   “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折叠、讨论,进一步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空间,认识一些常见的几何体与平面图形。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那么,怎样让孩子认识平面图形呢?本课教学中王老师在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三棱柱(学生说成是三角体,王老师顺势肯定,这里我觉得从规范性上值得商榷,但考虑低年级孩子的特点和认知规定,又要考虑时间,觉得也可以)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摸一摸、找一找、画一画等方法,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让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和“面”与“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样安排既蕴含了面与体的关系,使学生在整体上直观认识这几种平面图形,也符合了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

 3、充满鼓励和赞赏的氛围培养了学生的大胆发言和合作交流能力

学生的语言交流对于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具有重要作用,为此,要重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尽力为学生提供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每次学生动手操作后总让他们与同桌或者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操作方法和操作发现,或者是让他们互相检查、互相纠正。不管是说,还是检查、纠正,学生都有自己的空间进行交流。特别是以小组为单位自学正方形和圆时,学生有更广阔的空间进行合作交流。这些自由充足的机会,学生不仅培养了交流合作能力,而且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在自主探索、交流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从而产生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在“玩”中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人人动手、动脑,通过摸,初步感受物体的面,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使学生轻松地进入了新课,同时对数学充满了兴趣,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在探索阶段,让学生在找、画、说、做、拼等真实有趣的情景中,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综上所述,整节数学课学习活动充满情趣,学生在趣中悟、乐中学,学的有趣,学的快乐,故我认为这是一节充满童趣的低年级高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