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郑承鑫>> >> 正文

观《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有感

发表日期:2015/5/18 15:42:55 作者:郑承鑫 有617位读者读过

1.预设的分法为什么会出现?

前一节张珑老师执教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中学生没有想出把三张饼叠在一起分,而周峰老师执教的本课学生一开始展示就提出把三张饼叠在一起分,我觉得学生的反应多少是受教师的活动要求影响的。

张老师出示的是: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想一想,怎么分?

2.每人分得多少张大饼?

周老师出示的是:

活动提示:

1.  组长召集组员讨论:准备怎样分?

2.  小组分工合作,完成操作、验证。

3.  分玩后,互相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

从中可以看出,张老师的四人小组成员之间是平等的,打开学具袋,一人分一张圆片,发现少了一张。而周老师的小组合作是以组长为核心的,可能是组长打开学具袋,拿着三张圆片,带领组员展开讨论,由此方能产生整体性的思考。

2.教师的抢镜

学生在展示分法时,小姑娘把12张小扇形凌乱地摆了一地,组员补充 “3块饼重合,一起剪成了4份”后,周老师说:“你有个过程忽略了,咱们帮帮她好吗?”然后就自己动手复原重组了。我觉得,此时,教师可以缓冲一下,提示小姑娘:“你能复原3块饼叠在一起分的过程吗?”“这么多小块的饼原来是什么样的?”若小姑娘还不明白,教师再动手。

接下来的小男孩在展示一块一块地分时,“三个饼中4个人一人一块,三个饼就是一人3块。”表述确实混乱,单位名称不规范,不过其本人倒是思路清晰的。我觉得教师可以问一句:“假如你是4个人中的一个,你能演示一下,拿出你分得的那些饼吗?”小男孩之所以说出“3块表示的是312”其实也没错,教师若改问3小份表示的是一块饼的几分之几呢?也许能得到想要的回答。此时教师学生都绕进去了,周老师及时刹车是对的,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重新规整思路。

3. 耐人寻味的结局

以长相奇怪的7/5切入,一连串的提问能激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的兴趣,引发深思,为接下来学习假分数作铺垫。“数学有时候就是这样神奇,当我们解决完一个问题,新的问题又产生了,是不是这一个一个的问题促使我们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成长呢?这就是数学的魅力。描述了数学的学科特点,令人感觉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