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倪海琴>> >> 正文

[原创]抽丝剥茧

发表日期:2015/5/27 21:45:44 作者:倪海琴 有627位读者读过

抽丝剥茧

                         —黄爱华老师《圆的认识》观后感

幽默的语言,轻松的课堂氛围,灵活又严谨的数学思考,黄爱华老师的这堂课使听者与学习者都如沐春风。纵观整堂课,可以用“抽丝剥茧”这四个字来形容。

第一层:初步感受圆的定义

出示圆和以前学过的图形,提问:“你猜猜老师想让同学们受什么启发呢?”这一问题的抛出瞬间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迅速注意到:以前学的图形都是直的,今天学的圆是曲线图形,精彩的回答赢得了老师们的掌声。黄老师再追问:“那没有一样的地方?”学生回答都是规则图形,黄老师纠正这叫平面图形。两次发问让学生明白了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联系与区别。最后提问:“为什么老师没把我们以前学过的角放进去呢?”这边让学生感受圆是封闭的。三次发问让学生准确知道了圆的定义,剥开了圆的第一层外衣。

第二层:在操作中总结画圆方法

学完了圆的定义,那如何画圆呢?由工人师傅在地面上利用工具画圆来引入。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知道要想画好一个圆,必须要确保圆心不动,这时黄老师总结这叫定点。那除了定点还要定什么呢?学生回答说“定距”,书上更确切地应该是“定长”,但黄老师还是板书了学生说的“定距”,这里充分体现了他以学生为本。(板书时黄老师写错了,我猜他是不是故意写错,好让学生知道这个定距是定的距离。)学生在动手操作后很轻松地剥开了圆的第二层外衣。

第三层:在交流探索中感知圆的特征

画完圆之后出示圆的各部分名称,这时老师提问:“为什么叫圆心啊?”听了很多次《圆的认识》,第一次听到老师这样提问。一般老师介绍圆心时会说:“在数学上,这个点叫做圆的圆心。”而黄老师的这个提问让我觉得新奇而又自然,学生在有了刚刚的操作后很快回答:因为这个点是圆的中心,所以叫圆心。“这个中心又是什么意思啊?”黄老师的问题是一个接着一个,带领学生依次认识半径、直径,一层一层地剥开圆的外衣。

第四层:感受生活中的圆

好多老师在最后环节会设计欣赏生活中的圆,但黄老师的课不一样。“车轮干嘛要坐车圆形的呀?”学生回答说:“因为车轮是曲的,好滚动。”这个回答让我想到我们一年级在认识图形中会有题目“哪种图形容易滚动?哪种图形容易堆放?”虽然学生很容易知道球容易滚动,长方体、正方体等容易堆放,但我在教授时却没想到与生活的联系。

这节课还有很多让我觉得值得好好学习的地方。比如说:在练习环节中,由于这结课学生掌握地很好,所以黄老师临时改变,并没有把PPT上的题目全做,而是有些略过。而我们青年老师很容易不顾学生实际情况,被课件牵着鼻子走,这点是需要我们好好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