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史亚丽>> >> 正文

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发表日期:2015/4/18 21:53:43 作者:史亚丽 有459位读者读过

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我读大三的时候,一个学姐去贫困地区当了义务支教的志愿者。回来之后,她很惊奇地告诉我:“有个上小学的孩子竟然问我看没看《百年孤独》,让我给他讲讲,好惭愧,我连看都没看呢!”

去年暑假的某天,我在图书馆看书。一个初中孩子的妈妈问我:“《百年孤独》在哪个区可以借到?是老师给推荐的。”

去年,马尔克斯逝世,他的那些还未在中国享誉的著作开始纷纷抢占书市头条。许多初中高中的孩子们在这几部著作里来回挑选,有的怂恿男生买《迷宫中的将军》,有的给女生推荐《霍乱时期的爱情》。更有甚者以讹传讹,把马尔克斯当成马克思的另一种音译。

对于这些,我无意发表评论,看与不看都是他们的自由。爱读书当然是件好事,有自己喜欢的作家也是一件乐事。在琳琅满目的书店里挑选自己的钟爱的作品,既是苦事也是美事。那么,如果有人一把拉住正在结账的你问道:“你为什么要读这本书?”你能给出一个完美的答案么?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XX推荐的、这是XX写的、这是时代最为经典的、这本书里的精神无比崇高,这本书让我提升修养,培养人格。

最好的回答是:没有理由。

小时候的语文书里,推荐过无数本名著,也看了无数篇百字导读。可看完这些以后反倒对原著没了兴趣。反正故事我都知道了,内容和思想感情统统告诉你了,那还让我看什么呢?这些导读让我养成了从小不爱看长篇小说的毛病,也让我怀疑那些名著是否真的著名。

每到读书节,总会有数不尽的名家推荐,新书誉之新经典,旧书也被赋予时代的新定义。只有没创意的广告,没有卖不出的书籍。不得不感叹,广告词写的比内容都精炼:“史上最励志的……你不得不看的……比《生活在别处》更为人熟知的……令奥巴马都大为叹服的……”诸如此类,林林总总。读者要么纠结选择,要么不知所措,只好绕道而行。这种励志而温柔的广告语不停地按摩着你的神经,轰击着你的视觉。然后在耳边大声地告诉你:这些书你一定得看,它值得你去看,你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在看,你不看就是对你的修养不负责……于是,自觉或不自觉去地按照他们设定好的意愿对这本书开始了认真而费力的阅读。然后对照着那些序言与荐语,发表着自己一知半解的感受,就这样读完了一本所谓的名著。

诚然,这些书的确是名著,十分值得去读。但看书也是读者的自由,随你自愿挑选。精美的包装让书籍看起来无比雅致,名家的导言荐语让人们对权威坚信不疑。但正因如此,在我买到书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扯下那写满荐语的外封。然后略去大段大段的序与介绍,直接翻到正文的第一页。

后来,我在微博里关注了一个#天天荐书#的小话题,每日看那些更新1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记录那些书籍中的句子,没别的要求,只想做点小小的积累与提升。虽然还没到破万卷的程度,但每天坚持的习惯已经让我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在他人的推荐中,我也看了不少,也领悟了很多,但更让我喜爱与看重的,则是那些连我自己都找不出缘由的书和其中的段落。如果用画面描述的话,也许你真正喜爱的书籍,是在这样一个场景里出现的:

“在一个夏日的午后,气温虽不算燥热,但也足以让行走在街上的你闷得发慌。路过一家书店时,你大踏步走了进去,顺手拿起一本厚度刚好的平装本。在空调风的吹拂下漫不经心地阅读。半小时后,你走向柜台,以八折的价格买下了这本书。在回家后的两周内,你难以自拔地沉浸在其中,那些灵动而质朴的文字让你放弃了‘一目十行’似的阅读,忘掉了身旁的冷饮与电脑,也忘记了时间的倏忽。每到一章的最后,总有想继续翻下去的冲动。直到有一天,在父母反复催促你吃饭的声音中慢慢地放下了这本书,双眼迷离地望着书页,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心中如释重负。”

你所喜爱的书或许藏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没有推荐,无人宣传。因为几个引起好奇的书名与几行精彩的文字让你值得为它拭去灰尘,重见天日。而它也在耐心地等待着那个发现它的人打开一个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