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郑承鑫>> >> 正文

一节有“生态课堂”味儿的课

发表日期:2015/5/22 22:20:52 作者:郑承鑫 有620位读者读过

数学生态课堂之学习策略研究——上元小学主题教研展示活动于522日上午在上元小学进行。在我的印象中,从新教师浸润培训开始,上元小学就紧紧和生态课堂联系在一起,几乎所有的教研活动都离不开生态课堂四个字。今天的关键词是学习策略,从宏观上讲,展示的四节课也分别运用了四种不同的策略:体验感悟、尝试调整、类比迁移和实验探究。

给我留下深刻感受的是李勇老师执教的《多边形的内角和》。这是一次探索规律的活动课,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等具体活动,发现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方法。这是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了解多边形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

这节课运用了尝试调节策略。学生对多边形内角和的认识经历了有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任意一个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学生有的用量角器量,有的把四边形分割成三角形,初步感受量并不是最佳方法。接下来进一步探索多边形边的条数,分割成三角形的个数与多边形内角和之间的关系。在分割四边形时学生出现了三种层次的互动,一种是不会画的,一种是画一条斜线的,还有一种是画两条交叉的分割线。有学生对画两条交叉的分割线提出质疑“两个三角形内角和是360°,为什么四个三角形还是360°?”追溯一开始探索四边形内角和之前,李老师问了句“四边形内角和是指哪四个角?真是暗藏玄机啊。李老师对这种分法没有不置可否,而是说“这种分法也有奇妙之处,学生的发言也很精彩,知道两条交叉的分割线形成了一个周角,能用“720°-360°”去解释。通过观察比较几位学生五边形、六边形的分法,引导学生进一步调整学习策略,逐步优化方法,并通过交流明确分割多边形的分法:把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分别和与它不相邻的所有顶点连接起来。整个探究过程,学生之间形成多维互动,不同思维发生碰撞,从简单入手,逐步优化。

    这节课散发着浓浓的“生态课堂”味儿,是一节有生长想法的课堂。让人眼前一亮的是PPT的首页,课题下方写着“学习者:南京市上元小学四年级同学和李勇”,可见真的是从细节上把儿童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从思想根源上改变教师的传统权威角色。在学生展示探究成果时,老师没有按部就班,而是说“你想说几边形就说几边形”。在分完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后,七、八、九边形没有图了怎么办,有几个学生自然有自信地说“没关系的”,让我感觉到学习真的发生了,学生已然领悟了其中的规律,他们是能体会到学习的喜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