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他国做法,借鉴学习
发表日期:2015/8/31 8:55:10 作者:11057 有681位读者读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他国做法,借鉴学习
——读《挺直脊梁当老师》一书中“揭秘海外教育神话”篇有感
江宁区湖熟中心小学 谢强龙
炎热又漫长的暑假中,在陪伴女儿学习的过程中,我也好好的看了几本书,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方新田主编的《挺直脊梁当老师》,其中让我感触颇多的是“揭秘海外教育神话”篇。由《教师博览》杂志汇编的《挺直脊梁当老师》一书,精选了杂志“原创版”中重点栏目中的精品文章,让大家能够更加全面系统地理解教育、理解教师,体会做一个智慧型教师的快乐和幸福。
看谢云老师的序,我感受到在“教育”这个词汇之中,“育”远比“教”要重要的多,“教育”从来都不是一个结果,“教育”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生命展开的过程。就像一颗树,从一粒种子到参天大树。看肖川老师的《智慧的人生》,对于他给“智慧”的界定深表赞同,心有同感而言语贫瘠,肖老师的话就是这么的富有灵动:智慧就是我们见微知著、洞幽察微的能力,从平淡之中开掘出灿烂的本领,秉持爱与正义的理性立场处理一切事务的行事风格。
教育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艺术,就像李镇西老师强调的那样:“我们老师永远不要自以为是,永远不要低估学生的智慧,要做学生智慧心灵的推波助澜者,而不是学生智慧萌芽的扼杀者,甚或是屠宰者。”而范维胜老师更是用通俗的话语讲述了教育的真谛:“让牛走在前面,比你牵着它走更省力。”
如何将将教育能力内敛成智慧和艺术呢?那就不仅要实践,还要学习,也就是要阅读,进行大量的阅读。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也正是因为如此,鲁迅先生也特别强调阅读。在《读书杂谈》中他说“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应做的功课已完成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阅读是一项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工程,因此教师若没有对阅读的重视,就不可能在教育领域品味书香的芬芳,当然就不可能体会到教育智慧和艺术的甘甜醇厚与恒久弥香!
看的过程中,我还情不自禁的摘录了几段存在自己的写作参考素材库中,这些都是论文案例写作时的高效催化剂喔!现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收获:
摘录一:“德国教育给我总的感觉是:‘宁愿赔钱教育千万个,绝对不让一个诺贝尔奖潜在得主漏网’。从实际出发、从实效出发,尽可能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他们的教育并不是简单的苦干加蛮干。”
——谢盛友《德国低年段教育的家长里短》
摘录二:“……这个副校长的工作……是专门负责处理学生事务的,其中有一项就是管理那些行为表现不当的学生的……学生小组活动时再进一步给予特别辅导,或者在‘指导教室’进行一对一地辅导。加拿大对于特殊学生的多层次、多条线的教育以及细致的人文关怀,让人印象深刻,是不是值得我们这些来自‘因材施教’理念诞生地的中国老师深思呢?”
——杜城《“因材施教”在国外——加拿大休学观察日记》
摘录三:“短短二十多天的交流,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芬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实到常规上,贯穿到细节中。这种教育理念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落实‘以人为本’恐怕是我们的软肋。”
——于金辉《揭秘芬兰教育神话》
摘录四:“不同的国情决定了不同国家的教育形态和课堂生态。令我深信不疑的是,在不同的教育形态和课堂生态中,凸显‘以人为本’的育人氛围必是共同的追求。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可能采取澳大利亚的办学方式和教学模式,但我们应该承认,我国中小学教育在凸显‘以人为本’方面确实有必要进一步探究改进”
——赵红兰《澳洲教育细节探析和启示》
……
这些让我对“因材施教”和“以人为本”等耳熟能详的词汇有了更深一步的感触和思考,在我想来,能让自己再次思考,这就是自己的收获吧,或许很微不足道,但毕竟让自己有了那么一点点的积淀,因为有了感动,才能有想法,有了想法,才能有改变和进步……
强烈向各位教育界的同仁推荐这本245页不太薄也不太厚的书——《挺直脊梁当老师》,我相信每个人看过之后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