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陈柯>> >> 正文

[转载]教育中的“田”和“地”

发表日期:2015/9/30 14:36:04 作者:无 有637位读者读过

  一般而言,“田、”“地”两个字放在一起使用得比较多,但在我的印象中,也许从小在农村长大,依据自己粗浅的认识,我觉得两者还是有些区别,“田”更多指水田,主要种植水稻之类作物;“地”常常指干地,主要种植玉米、蔬菜、山芋等之类作物。突然想到这样一个题目主要有感于近日经历的几件事,一是参观了土桥小学,一是组织并参与了数次教研活动,连续听了好几节课,有高中,有初中。

  说实话,作为一所街道小学,能够建成这么多有助于学生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彰显的各类场所实属不易,很是了不起。如此琳琅满目,丰富多彩,还担心学生学业水平、身心素质上不去?换言之,“总有一款适合你”。不过,最引起我注意的还是校园内那一块不起眼的菜地,一下子触动我心灵深处那一缕熟悉的记忆。有萝卜,有毛豆,有青菜,有山芋等,至于无公害,纯天然,我觉得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无声教会了学生这些作物的种类及其由来,而且永远不会忘记,同时还让他们亲身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可以想见他们掌握了基本种植粮食作物的原理与实践,也就掌握了最基本的生存技能,我觉得这才是教育首要的最基本任务所在。作为我们这个年龄层次的人,曾经体验过饥饿的滋味,一般情况下不舍得也不敢轻易浪费粮食。至于年轻人他们又有多少这样的经历与体验?由此又想到若干年前,有幸到台湾参观了当地几所学校他们做的一项关于饥饿的课程,那就是每学期总会拿出那么一天全校师生,而且邀请家长一同参与忍饥挨饿12小时。此举旨在让每一位参与者深切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回头想来,这样的活动课程真的很有必要,意义深远。于是断言,如果把这些小学生精心种植、收获斐然的那一块活动场所比作教育中的“自留地”,那么我坚信他们的“责任田”——学业成绩一定不会差。

  由此,想到教师,感觉与学生的情形恰恰相反。似乎现在有这样一种现象,比如某位老师可能综合素质较好,各方面能力突出,于是从普通老师逐渐走上行政岗位,按理说这是好事,遗憾的是类似这样教师的教学成绩逐渐变得不再那么优秀,似乎将主要精力放在从政上面。的确,很多人会说,人的精力有限,力不从心在所难免。不过,我觉得顾此失彼可以理解,但绝不是理由。在我们的身边,即便从政,学科教学依然优秀,教学成绩始终领先的领导不在少数。这样的领导才让人由衷竖起大拇指。也许我有点庸人自扰,在我看来,作为教师,学科教学这块“责任田”才是永久的,必须种好,因为你靠它吃饭,没有人会代你种,而所谓的行政这块“自留地”则是暂时的,不可靠,充满变数,随时都有可能失去。说得直白点,荒废了自己的“责任田”,你有足够的实力种好很不稳定的“自留地”吗?倘若“责任田”与“自留地”两不误,而且都很茂盛,那才是教育者的最高水准,遗憾的是很多人做不到。如果难以兼顾,我建议还是先把“责任田”种好,因为这是当教师的根本所在。只有种好了“责任田”,你才有可能赢得种好“自留地”的资本与底气,才会拥有真正属于你自己的那一片教育天地。

  只言片语,有感而发,若无道理,只当娱乐,一笑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