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读后感之2
发表日期:2015/3/31 14:00:00 作者:14444 有788位读者读过
做一个有幸福感的教师
——读《这样做,教师更幸福》有感
王晓静
做一个有幸福感的教师,教师更幸福》有感,教师的职业是平凡而琐碎的,教师的生活清贫而艰辛,很多教师经常抱怨,当教师一生至少要工作35至40多年,而我们教师的阳光心态是幸福人生的钥匙和保证,要想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态度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成长高度,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了能否把这件工作、这件事情做得更完善、更完美,也决定着一个人能否走上成功,我们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孩子,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教师
这个寒假终于能静下心来和自己喜爱的书“亲热”了。从学校借了本书,读完之后令我豁然开朗。幸福是人生的主题,只有感到幸福的人,其人生才是快乐和阳光的,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毕生所求。教师的职业是平凡而琐碎的,教师的生活清贫而艰辛,又何言幸福呢?我在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
书中提到:因为爱,所以幸福,选择你所爱的,爱你所选择的,与爱同行,工作就是一种享受,爱上工作,工作也会爱上你,视工作为愉快的学习,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
很多教师经常抱怨,抱怨自己的收入不高,抱怨领导不重视自己,抱怨自己的工作不顺利,生活不幸福。并且,把所有的这些归咎于没有机遇,或是受了别人的排挤与暗算。更有甚者,将这些归咎于自己没有关系网。其实,我们之所以会遇到这些问题,主要原因都在于我们自己,要解决这些问题和困惑,首先就要反思自我:是否比别人多干一点,比别人多发现一点,比别人多钻研一点,比别人多有心一点,比别人糊涂一点。
认识自我是幸福的前奏。而幸福只有自己知道的。工作是人的生命的主要存在方式,当教师一生至少要工作35至40多年,占人生的一半以上。如果你热爱工作,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就春天里我们放的风筝,引线始终在我们的手中,任凭风筝的高飞。当自己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学生的尊重,家长的敬重,学校的器重时,你就会活得自信,就会精神愉悦,就会感到幸福。
我们一生都在追求幸福。读完这本书,对于幸福我又有了新的见解。幸福的理解人人不同,而我们教师的阳光心态是幸福人生的钥匙和保证。要想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就从保持阳光心态做起。当你用乐观、阳光的心态对待事物时,就会发现,幸福就会随着你的阳光心态出现在你的身旁。
态度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成长高度,干任何工作,干任何事情,都是如此。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了能否把这件工作、这件事情做得更完善、更完美。同时,也决定着一个人能否走上成功。
我们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孩子,如果心态不平衡的话,就会这也不称心,那也不如意,啥都看不惯,啥都不满意,就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工作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这个工作的态度,既然我们改变不了工作,就要改变对工作的态度,就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工作,正确认识自己,为自己准确定位,学会快乐工作,体验工作的幸福。
正如书中所说,虽然身累心累脑累,累是一种幸福的累!是一种享受教育的累;是一种人生快乐的累。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体验累的快乐,感悟累的幸福。
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感受自然与常人不同但是,只要自己能够放平心态,幸福自己就会来敲门了。
教师啊,让幸福之花在生活中开遍吧。
读《谈音乐课中的小组合作》有感
湖熟小学 纪海燕
我在自己的音乐课堂中十分注重生生间的互动合作,但总是觉得效果不明显,存在着一些问题,着重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不协调,一些学生开小差,说闲话。
2、个别学生兴致低落,逃避学习,不能充分利用活动时间。
3、过度的小组噪声。
通过阅读《谈音乐课中的小组合作》这本书,在书上学到了不少全新的教学理念,同时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在书中也能找到和借用不少教学方法,和大家分享。
首先,充分的认识合作内涵。在教师正确的理念的引领下,学生才会意识到合作是现代人必备的一种时代精神,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全身心的投入。比如,当学生刚刚通过合作完成了一次表演的时候,我便及时的进行表扬,告诉学生合作表演的魅力远远超过一个人在舞台上的独秀。自己能做还能带领一组的人一同进行,那么你的能力是能让全部人都为你竖起大拇指的。
其次,培养必要的合作技能。合作技能的优劣是提高合作质量的关键,教师在合作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表达能力、自我认定的能力等诸多技能。比如,在上课回答问题的时候(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往往会有很多孩子争先恐后的举手,但是当你已经点了一个孩子回答的时候,其余的孩子们却依然高举小手,甚至不停的在你眼前晃动,而且嘴上还不时的说着“我来我来”之类的话。实际上这个时候这群孩子们又有多少是在认真倾听同学的回答呢?此时,就需要我们教师明确的告诉孩子们要学会倾听,并告知倾听他人的回答也可以获得很多的知识,可以补充你的不足,也可以更加充分肯定你的答案。而且,倾听他人的说话也是一种尊重他人的表现。
第三,给予平等的合作机会。尽管学生的音乐素质会有差异,但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使其扬长避短,让他们在平等的参与下获得不同程度的情感体验。比如,在音乐课上老师不能仅仅只是看到某个孩子很会唱歌或者很会跳舞。每个孩子都有优点,你也不能要求所有的孩子都能唱歌很好跳舞很好,更不能随意的丢弃对于一个孩子的培养,我们要做的是提供更全面的机会让每个孩子都能发挥所长,展示自己。
最后,进行恰当的合作评价。在合作学习中,评价是关系到合作是否有效地重要环节,所以,教师一定要真诚中肯的评价,帮助孩子发扬优点改正不足,从而进一步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比如说,孩子们如果表现得很好的话,老师切记不要随便说“对”“恩”“好”之类的简短的语言,因为在孩子们看来这太随意了,满足不了他们的胜利之心,他们感受不到你真正的满意,久而久之他们的表现欲望就会越来越淡薄。当然,如果孩子们表现得不怎么好,那么你也不能太怕伤孩子们的心而不明说,你应该恰当的指出他们的不对,肯定他们的好明确他们的不足,也可以指点他们更好的思考和合作方法,千万不能只是简单的说出“错”“不对”“不好”之类的话。这样,只会让孩子们慢慢的越来越吝啬自己的思考和表现,甚至排斥合作。所以,老师在对合作进行评价的时候一定要做到真诚,恰当,并且要不断地鼓励孩子们进行合作。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音乐课的合作学习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探索的东西,今天我所学的也不一定会完全适合你,但只要我们不断研究、不断总结就一定会找到自己最合适的方法。
《遥远的风铃》读后感
贾天春
前些日,我看学生在一边津津有味在一旁看书,出于好奇我走近一看,学生在欣赏黄培佳的《遥远的风铃》。我便轻声询问学生:“这本书好看吗?
“挺好看的,但有点地方我有点看不懂。”学生腼腆的回答道。
“看完,能借个我看吗?”
“行。”
上个星期我利用两个周末,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觉得文中写的挺感人,让我产生了共鸣,也朦胧地回想起爸妈那时在生产队的生活,让人有说不出的感慨。故事内容是讲了上个世纪70年代,命运的机缘让一批省城教授、电影导演以及县中教学骨干,兼做了江心洲中学的各科老师。他们凄切而壮美的生命之花,开放在这片浩荡而贫瘠的土地上,激荡着少女小芽的懵懂岁月。讲了她15岁到19岁时间段。短短四五年的时间里,她的身体和灵魂一直在缓慢地裂变,人鱼的尾巴消失,修长健美的双腿日益成形,然后跳跃、起跑。她在不复杂的年龄段,却经历过了死亡、爱情、忠贞、背叛、仇杀、温暖、友谊、纠缠等等人世间的复杂情愫。她睁着一双澄明纯净的眼睛,目睹身边的世事沧桑、人性沉浮,朦胧地明白,又朦胧地惊讶。
细想,这本书之所以打动我,就是因为唤起了我对那是时代朦胧认识,因为我出生在七十年代,记事在八十年代,那个时代有着相似之处,能勾起我们美好的回忆。另外还有让我有感触的就是主人公小芽原来的成绩并是很好,只是个中等生,之所以最后成为学校的第一名,恢复高考后考上了复旦大学,就是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走上了优等生的行列。那就是因为有一天数学老师再别班上课时,她把知识点都记下了。当数学老师在她们班上课时,其他学生都不会的情况下,她把她提前听到的知识点,说了出来,这就让老师大为惊叹。数学老师就在班上大加赞赏,至此小芽就走上了爱学习的行列。以后成绩节节上升,成为了班级第一。从中我明白了三个道理,一是教育要注重鼓励和表扬。有了鼓励和表扬就会让一个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二是笨鸟要先飞。当让这里的“笨鸟”不一定是不聪明的,相反无论是聪明与否我们只有抓紧时间,提前学习,比别人多学习,这样你才能取得成功。三是要给孩子一个信念。书中的小芽就是崇拜从上海下放来的女导演和丈夫医生。有了这种崇拜,她才一直努力着,最后成功了。
读罗素《幸福之路》有感
倪海琴
最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每个字每句话好像都在触动心里的一根弦,产生一种很强烈的共鸣。依然是生活,过去的生活让我对未来的生活的态度产生了改变,而从这本书看出去,我对一切的价值有了重新的估量。幸福感与不幸福感归结于信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的信仰也许只是一些简单而又基础的东西,因为容易获得,所以当你采用这些当作信仰的时候,或许会容易得到幸福感。而在缺少这些因素的情况下也会感到幸福的是不平常的人,我想,我还是把自己归结为平常人的,因为那样的幸福比较简单。至于自我专注,是一个人不幸福的很大的原因,我想这也是我一直以来觉得不幸福的原因,罗素的观点是:向外部发展。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也是一种逃避,但如何能做到内外的和谐统一?他没给答案。不过这也算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合理的做法吧。说了这么多都关于这本书,其实这只是关于幸福的一部分感想而已。
关于幸福,我们都有过太多的思考和遐想,但那可能也成为了我们感到不幸福的内部原因。太多的矛盾、失落和无奈存在于现实和遐想之间,绊住了我们前进的脚步,让我们觉得生活,至少是现在的生活没有快乐可言,甚至在长时间的迷茫中,失去了面对现实的勇气和期盼未来的动力。我不得不承认,我是经历过这样一段消沉的日子的,也许是因为孤独,长时间的孤独。或者我从来没试着让一个人真正了解的我,我害怕把自己真实的呈现在人前,习惯了隐藏的确实可以让自己不被别人伤害,可是却不自知地被自己伤害。不知是谁说过,敏感是文人的特质,因为一颗敏感的心,才能写出那些美丽哀怨的的句子,可是没有几个文人是豁达的,陶渊明所谓的无我,如今看来不过是失意文人自我安慰的谎言。也许这也是我一贯采用的态度,当觉得某件事物遥不可及或者是没有追求的勇气和毅力的时候,就会骗自己其实不在乎、其实不重要,但事实上却可能因为一时的懦弱与幸福擦肩而过。这无非是因为孤独,没有一个真正了解你的人在你踌躇和矛盾的时候鼓励你,给你勇气去面对,所以你就本能地逃避、后退,一直到退无可退,才发现自己放弃了那么多不该放弃的。其实我不是可以指某件事,不是我生活中的某件重大的特殊事件,而是指一贯的生活态度。我的生活里似乎的确是缺少一个可以诉说的人,能让我放下一切完全依赖和相信的人,初中时候喜欢写文章,是因为喜欢把一些想法写在文章里,然后老师会给我一些回应、一些鼓励、一些建议,可是生活的角色决定了她不是那个能让我完全放开自己的人,所以她能分担的,只是现实生活中的一小部分。不过因为这样,初中的那段日子,似乎是我最单纯、最开朗的日子,我已经非常感激她了,不管她所欣赏的是我的某些想法,或仅仅是文字,总之她给了我许多勇气和信心。谈到生活的角色,它似乎真的决定了很多事情,有时候甚至是我们不能逾越的界限,这也让我常常感到失落。譬如我总是愿意把一些想法通过文字的形式告诉某些过去的朋友,这里说过去的朋友,不是说友情已经变淡,而是不再每天相处在一起,也许这样的距离刚刚好,让我很有安全感。而什么样的距离才算刚刚好?说不清楚,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尽管罗素说:寂寞是必要的,伴随着一定程度的寂寞,很多美好的东西才会被获得,才能使一个人拥有创造性的能力。虽然我对这句话是认同的,但如果我所想要的只是幸福,而不是特别的能力呢?
幸福既不是纯理性的东西,也不是纯感性的东西,需要两者完美平衡。完美?听起来特别的遥不可及,但换一个角度讲,只要两者结合得恰到好处,就算是完美了。没有一个标准值,比如不管是5+5、3+7,或是1+9,只要总数等于10就是完美的。有时候我觉得这两者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融合转化的,而两者的结合又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有些人是既不怎么感性也不怎么理性,这种人是让我觉得很乏味的;还有一种人是让人觉得有时非常的感性,有时又非常的理性,是的,不知道应该怎么讲,举个例子:刘墉,作为作家和画家,必然让人觉得充满了艺术的感性气息的,但他睿智的生活哲学又让不得不惊讶于他理性光芒,这种人在我看来是充满人格魅力的。当然生活中不可能到处遇见这样杰出的艺术家。但很多时候只要用心的观察,还是会发现身边有很多有内涵、有魅力的人存在。而能把这两种极端结合的的完美的人,一定是拥有幸福的智慧的人。我想我正在不断朝这个方向努力着。
我想我只一直相信着幸福的存在的,这点很重要。但并非是只要相信,就会幸福,这是一个不努力的藉口,我们已经过了看偶像剧的年纪了,别再幻想幸福会从天而降,即使它掉下来,也要我们自己接得住吧,除了期待之外,更重的是去行动。我总结了一下:不如把这个关联词换一下,只有相信,才会幸福!这世上很少有东西是“只要——就——”的,只有总结了无数个“只有——才——”,才能抓得住幸福,不过有没有人同意吧,我还是愿意这样自勉的。我们都在追求幸福的路上,不管生活怎样打造我们,不管每个人心中幸福的概念是什么,因为有了这个渴望,努力的过程变得特别的充实,有意义,再多的挫折和困难都不能剥夺我们幸福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