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读后感之6
发表日期:2015/5/26 0:00:00 作者:陈光耀 有1040位读者读过
《体育新课程标准》读后感
周晓
最近,我阅读了《体育新课程标准》以及体育知识的一些书籍颇受很深,合上书仍觉得意犹未尽深有感触,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以前在大学时代中,利用课余时间所看到过课堂教学和体育课程标准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及在大学课堂当中的学习,强调教学的艺术性,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可是更多的流于理论上的说教,让人无法真正了解课堂教学的有关细节的琢磨与把握。在读了这些书籍以后,为我今后体育教学的道路上亮起一盏指航灯,通过对新课程标准以及体育理论知识的解读,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以下就自己所读的关于教学的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一、多育并重,构建教育内容新体系的认识 新课程突破了以往以竞技项目为主的内容体系,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确立了课程内容框架,从而极大地拓宽了体育课程的内容范畴。因此,选择新课程教学内容,要树立“大体育”观念,既考虑体育与健康课本身的教学内容,又思考体育与健康同各种教育因素的有效衔接,从“动育、心育、食育、劳育”等方面整体谋划,科学设计。“动育”,即运动技能教育。包含着对学生运动兴趣、爱好、习惯、体育道德的培养和运动技术水平的训练,是体育与健康课的主体内容;“心育”,即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整合是对体育认识的一次飞跃,心理健康教育肩负着学生健康知识的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和乐观、进取、开朗、豁达的心态的形成等重要任务;“食育”,即饮食科学教育。人体的许多疾病都是“吃”出来的,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必须从关注饮食开始,因此,提高学生的食品卫生和安全意识,培养科学的营养结构知识和饮食习惯,是体育与健康课的基本内容;“劳育”,即劳动教育。它既是一门专门的课程,同时也是体育与健康的重要组成部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劳动或自我服务性劳动,可以达到以劳健体、以劳益心的目的,对于增强学生体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对教材内容标准与设计思路选择范围的认识
我们都知道,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自觉、愉快的学习,即是兴趣学习。近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推动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各科教学高度重视激励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必能大大提高。《新课程标准》加大了学生对运动技能学习的自主选择性,减少了运动技能难度,淡化了竞技,突出了健身,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他所喜欢的运动项目,从这个意义上看,学生可能什么都学的时间会咸少了。但对他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技能掌握却有很大的帮助,形成自己的运动爱好和专长,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求。
所以,我们在选择教材内容时既要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又不能一味地放得过开,要把握好自主选择的尺度。如果教材内容完全由学生自由选择,不仅会造成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而且会给老师的指导带来很大的困难和不便。因此,老师应根据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经验、兴趣爱好以及学校的具体实际情况等因素来确定教材的选择范围,让学生的学习既有目的性,又有选择性。
三、对创设主动探索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认识
主动参与是指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能够自觉并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例如参与游戏、学习讨论及小组竞赛等。当今的体育教学评价就把能否主动参与活动作为重点评价内容。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参与方式更多是以体育游戏活动为主,重在培养孩子们的兴趣,集中注意力。
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参与应该是外显的“动”和内在的“动”的相结合。即使将主动参与教学模式简单地理解为外显的“动”,并以此来替代传统教学中被动接受的“静”,那么,对当今体育教学改革依然处于肤浅的思维上。只有真正引发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体育课堂学习,全身心地投入体育活动,既要有情感参与,又要有行为参与,还必须有思维参与。
所以,在体育课堂上广泛地开展探讨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感受了成功的体验,获得健身的经验,这才是值得提倡和肯定的探索合作学习。
总之,体育课程标准给学校体育教学带来了一场革新,无论是教材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框架结构,它将更有利于实现体育的社会功能,体现体育育人的价值。
《课堂教学应变》读后感
朱昳丽
作为一名教师,课堂教学是非常重要的。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也称“班级上课制”。课堂教学是把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集体,向全班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师的授课水平除了和教师知识掌握水平相关外,与一个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的高低有直接联系。在课堂上,经常会有一些突发状况,比如:学生提问出乎意料、课堂教学纪律糟糕、教学中突然卡壳、教学设备突然出现故障……课堂教学中常常发生这样那样的意外,教师往往手足无措、陷入难堪,或匆忙应付、效果不佳。出现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办呢?
当突然发生这些情况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以及你做出的反应,会直接影响你的上课效果,学生对你的评价,以及你本门课程的教授情况,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学习、了解如何在课堂上处理突发状况,合理的处理,巧妙的接触一个个棘手的情况。
在李冲锋博士的《课堂教学应变:案例与指导》这本书中,就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指导。我在本书的200多个课堂教学中的典型案例中学到了很多具有实效的教师的应变技能也有待在课堂实际中运用。
成功的课堂教学应变需要教师掌握教学应变技能。教师熟练掌握教学应变技能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顺利,使教学更具专业化与艺术性。然而,在教学应变技能的专业化方面,我做的还不够,往往任由事端发展,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所以课堂教学应变技能是新教师的必备武装。
《前方是什么》读后感
闵立欢
说实话,我之前很少有看教育类书籍,因为我一度认为这些书只会泛泛而谈教育理念,缺乏实际考量,或举几个成功的例子让后人效仿,却也缺乏普遍性,因而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可当我看完吴非的《前方是什么》,我真的触动很深,也确实有冲动想说些什么。对未来可能走向教师职业的我来说,吴非老师的确令人敬佩。他文笔犀利,往往一针见血,或者更准确的说是一针见脓。社会有时是冷漠的,尤其是面对教育这个敏感的字眼,于是大家都学会了自我防御,那就是紧闭双唇,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可吴非老师说:“既然看见了,就不能背过脸去。”于是在这个敢怒而不敢言甚至不怒也不言的社会,他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持着教育的良心,带着对教育的执着,发出了别人不敢发出的声音。在他看来,如果我们知道教育方式、手段落后,就不该一意孤行;如果我们知道教育内容陈旧,就不该乐此不疲;如果我们知道应试教育漏洞百出,就不该依旧我行我素。
社会舆论,教育体系这些也许不是我们个人能力能够掌控的,所以在这里我只想从教师的角度谈一下我看完本书后的理解。因为我坚信内因永远是决定性因素,外部环境再恶劣,我们仍然可以坚守自我。
首先,教师要有爱。爱是教育的根基,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有时甚至是危险的。爱是现代教育的真谛,唯有爱,我们才能理解、尊重孩子,唯有理解、尊重孩子,我们才能善待孩子、呵护孩子,就像呵护沙漠中的一株小草,或者黑暗中的一点星光。人是有情感的,师生情感融洽与否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吴非老师在书中曾提过,说某中学老师因为学生没带作业本甚是愤怒,并命令他回去取来,可学生家离学校特别远,来回就折腾了一上午,一天最佳的学习时间就这么浪费了。可老师却不以为然,因为她用这种方法达到了警告其他学生的效果,至于对那个孩子的伤害并不在她的考虑范围之内。看到这个例子,我从未怀疑过其真实性,因为在我身边,也发生过同样的事情。我不知道这些老师在以这种方式责罚学生的时候,他们心里是否会有些许不安与内疚。试问如果让他们自己的子女在寒风凛冽的冬天独自回家取本子,他们会不会心疼。我想古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不仅是对学生尊师的要求,也透露着对教师的要求,那就是视学生如子女。如果老师都能用“慈母”般的爱心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体会到他们的期望,学生肯定会发自内心的想要奋发向上。有情才能动人,有爱才有说服力,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其次,教师要学会尊重。我们都知道孩子的自尊心特别强。我们如果不注意,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引起他们的激动和不安。特别是教师不切实际的批评,严厉的指责,往往会使他们的心灵受到伤害。孩子们的自尊心一旦受到伤害,有的会情绪低落,有的会产生逆反心理或明或暗地和老师对抗。举个发生在我身上最真实的例子:我上高中时曾遇到过一个特别严厉的数学老师,在她的教育生涯中,只有分数才是最重要的,因而成绩不好的学生难免受到更多压制。记得有次数学考试我发挥失利,考了班级最后一名,课上她或明或暗的将矛头直指于我,大致就是说我平时肯定采取了不当的行为(即偷看),因而作业正确率很高,可以到考试就原形毕露了,说我是罪有应得。就这样糊里糊涂的因为一次失败,我被冠上了抄袭他人作业的罪名。因为觉得委屈,现在回想起来,我还是忍不住暗自伤感。她的言行将我的尊严狠狠地踩在了脚下,也许这位老师早已忘记,可是这件事情对我造成的伤害却是很难弥补的。激励学生的方式有很多种,而这种不尊重学生的方式让我鄙视。将来的我很可能也站上讲台,我想,那一刻,我面对孩子们的时候,我会最大限度的尊重他们的人格,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最后,教师要有责任感。这一点很少有人能做到,在这个喧嚣浮华、物欲横流的社会,分配的不公,金钱诱惑的无处不在,教育领域的种种腐败,正在腐蚀一个时代的教育。于是急功近利、自私自利的价值观蒙蔽教师的双眼,他们越来越厌倦自己的职业,越来越远离自己的孩子,他们忘记了“前方是什么”,他们只想得过且过。然而,这样的人不配做教师。教师要有敢于反抗的勇气。吴非老师在书中多次提到教育中的腐败现象和不当的教育方法,甚至列举了校长种种素质低下的状况,有些校长不通业务,有些校长不务正业,等等。我想,要说出这些话是要有一定胆量的。因为他的实话实说,他也曾受到过排挤,然而教师的责任感让他仍然能高傲的挺立着。人民教师应该对教育负责,纯净教育的环境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对这本书中观点的赞同远多于我的读后感,我想在以后,随着工作的深入,我会有更深的体会。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
周亚婷
大学毕业走进小学来任教,紧张、惊讶、欣喜、惶恐……小学这个地方既陌生又熟悉:大学期间我接触的理论知识以及教育实习全部都是和中学相关的,所以小学的教学对我来说是令人措手不及的;但是回顾长达10多年的学习生活,学习到知识最多最快乐的时候就是小学阶段,这里有我成长的最初印记,是记忆中最熟悉的地方。
可是,当我面对这些一年级的小朋友的时候,真的是力不从心,缺乏自信心,不知道该怎么来带他们,更不知道该怎样能够让他们健康成长。彷徨过、无奈过、焦急过、害怕过,胡思乱想是最大的魔鬼,不做永远都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冥想只是在给自己增添烦恼而已。我经常和自己说:“做吧,做了才知道行不行。”然而,对于一个缺乏经验的人来说,不知道该怎么讲课,不知道该怎么管理班级,不知道该怎么与家长沟通,不知道怎么来提高学生的能力,太多的不知道摆在自己面前,所以有时还真需要阅读一些书籍,寻找灵感。
培训的时候买了一本《致青年教师》,从此爱不释手。读文如读人,我从书中明白了很多教学上的困惑,也从吴非老师的行为中学到了很多。从吴非老师身上我学会了:用心。
吴非老师的用心体现在教育教学中的细微之处,比如如何与学生谈话,如何提问,如何说学生听得懂的话……,不要小看这些看似不重要的环节,在这些细节中可以看出老师的知识素养、人格涵养、专业技能、以及对待学生的态度等等。
“用心”还体现在工作上的认真。反思我的教学,如果学生说“没问题”了,那我就会很愉悦地放下心来,以为自己的教学实施很顺利。可是我读吴非老师的《“没有问题”也是大问题》一文,让我学会了从另一个方面看问题,当一种教学形式被固化后,学生的思维方法便很难得到有效发展,孩子就失去了创造意识和辩析能力。基础教育阶段,到底要培养孩子的的什么能力?仅仅是学会解题和应付考试就足够了吗?显然不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才是正确的教学方法。从《作业评价未必要用同一标准》一文中,我看到了一个老师工作上的细致、用心,他给了每一个学生不同一般的鼓励,满足了孩子享受成功和进步的渴望和喜悦。一个老师事事认真,用心,为的是尽量不给自己的教学蒙上暇疵,处处留心细节为的是不给每一个孩子心理上造成阴影。
合上书卷,我不禁沉浸在书的后封处作者所描绘的教育图景里:在早晨的阳光中,孩子们哼着歌向学校走去,有时能停下来看看太阳;学生能经常地向教师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课堂上经常能有愉快的笑声;中午,他们能吃上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国城乡同一标准的营养餐;学生能保有自己的爱好,下午4点起,他们在球场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晚上,做完作业后,捧起一本诗集,轻声读给妈妈听……
让我们期待着那一天,用我们的行动和理想。让我们教着、学着、思考着、努力着,和吴非老师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