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周听课学习的随感
发表日期:2015/12/9 23:19:23 作者:谢强龙 有650位读者读过
关于听课学习的随感
——听、感、行、思的“四合一”学习
江宁区湖熟中心小学 谢强龙
引子
“我的特级教师是从听课听出来的”
——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
教师听课,好比蜜蜂采蜜,采的花数量越多、品种越全,收获就越大、酿的蜜质量就越高。……青年教师要主动听课,听大量的各种风格的课,才能酿成“百家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让自己看的更远一些…… ——南京市秦淮中学 王兴刚
正文
本星期是一个学习味道特别浓厚的一周,首先周一有一个区级数学展示课的活动现场放在我们学校,同时还有品德与生活的新教材试教研究课,由于数学老师人数多,所以本周数学教研课分周三周四两天进行,还跟陈主任借来数学优质课的光盘,在电脑中压制成了虚拟光驱文件,足足有9盘,后面周末等业余时间就可以一一品味、慢慢欣赏了(有30多节呢,只可惜10号盘压制不了,里面恰恰有我的数学教学偶像张齐华张特的课,只能望之流口水的份啦,希望后面教研的时候,陈主任能放一放张特的这节课喔。)对我这个爱学习、爱听课的人来说,真的犹如是一桌满汉全席,各种口味应有尽有啊!
周一调课听了两节课,一节是认识11-20,上课的细节我不再赘述,只想说说我对两个听课孩子的学习机智和文明礼貌的深刻印象。我当时是坐在后门面,紧跟第一组最后一排听课的。当老师讲到16时,就像孩子们自己仿照前面12摆小棒一样的摆出16,正常的操作是需要孩子们先拿出一捆10根,作为1个十,再拿出6根散小棒,作为6个一,这样合在一起就是16。为了更好的检验出这位老师在这节课前半时段进行教学的效果,我就紧盯着自己前面的两位孩子,看看他们的操作过程和思维过程,左边的男孩带了两捆小棒,每捆10根,共20根,他先拿出1捆作为一个十,放在桌子上,然后拿出第二捆,在手中转了转,有些不知所措,这时聪明的他再次看了看老师在黑板上的磁铁小棒,受到了启发,不,应该是将自己代入了摆12时的老师角色,他立刻毫不犹豫的拆开了第二捆,从中小心翼翼的数出了6根,放在桌子上,大功告成,小男孩抱臂坐正后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右边的女孩子遇到麻烦了,原来她只有一捆小棒,正好10根,她先是有些慌张的翻看了两遍文具盒,真的没有第二捆,我想,她应该原来准备好了两捆小棒的,不知道是丢在班上了,还是落在书包中,或许是从教室排队到上课的多媒体教室路途中不小心遗失了,总之,她现在只有一捆,这让她有些犯难,看得出她很紧张,额头上都有些微微冒汗了。接着她又一次翻开了自己的文具盒,我有些不解,刚刚两遍都没有发现第二捆,她干嘛又一次打开文具盒呢?岂不是无用功!喔,不对,原来我想错了,只见女孩子很迅速的将自己的笔一支接着一支拿了出来,整齐的放在第一捆小棒的右边,原来,聪明机智的女孩找到了小棒的替代品,了不起,反应这么迅速,我要为她点赞!咦,又有麻烦了,文具盒中总共只有5支笔,可是16中有1个十和6个一,需要6支笔,女孩子紧张的搓起了自己的双手,我悄悄的将自己的笔递了过去,女孩子看看我,轻轻的说了一声谢谢老师,原来她明白了我递笔的意图——帮助她凑齐了6个一。等这个教学程序结束时,女生轻轻的将笔还给我,再一次说了声“谢谢老师”,真是一个机智和礼貌并重的好学生,为我们湖小的孩子点赞。
第二节课的内容是四年级的“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由于种种原因,用了三年级的学生来上。主要是上课老师没有说清楚上课内容是属于第八单元“垂直和平行”的第一课时,结果让四2班的老师和学生误以为上课内容就是“认识垂直和平行”,结果上一周拼了命的赶进度。虽然是三年级的孩子,不过好在这第一课时的知识点,在二年级都已经初步接触过,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尽管如此,最后还是拖了一会堂,尽管有诸多不顺,但孩子们上课的表现,真的让我,也让现场听课老师感到欣喜。因为孩子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他们敢于大胆想,而且是有意义的大胆想象,更敢于大声讲,敢于上台去边拿尺子比划边讲出了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尤其是体会直线和射线的无限长特征时,有学生说出了,可以无限延长,延长到长的可以穿透全宇宙,在遇到有不同想法的争议性问题时,他们能不急不缓的说出自己的思考,用道理去说服对方,做到以理服人,再次为咱们湖小的孩子点赞!
周三的第一节是李玉琴老师的校级公开课,她展示的内容仍然是“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探索及应用。听了她的课之后,我觉得有以下四点地方让自己印象特别深刻:
第一点,李老师准备充分,课堂教学程序设计合理有序,符合中年段小学生的认真规律,由简单的现象进行初步感知,再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分组研究、分析思考,慢慢的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找到规律,接着在进行由易到难的应用规律解决相关问题;
第二点,教师的语言朴素,而且精炼干脆不拖沓,学生听讲很认真专注,思维也跟着老师的指引积极开动活跃,我没有发现有学生走神或者发愣,师生一起都在研究规律、应用规律,都沉浸在学习的快乐和喜悦中;
第三点,李老师在上课内容中,加入了我们上周检验活动的讨论想法——男生女生来排队,用“男女男女男女”、“女男女男女男”、“男女男女男”、“女男女男女”的情况,来研究两端物体相同和不同的情况下,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最后让男女生围成一圈,突破开放和封闭这两种情况的不同规律这一难点,这也是孩子们很难想到的思维盲区。我认为这里体现出了我们湖小数学教师团队的教学研究是“真研究”,真正的在研究,并且将研究讨论的想法付诸于实践,来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晚上我们的思考和预设。真研究、真研讨,我们的数学团队正在甘校和陈主任的带领下,日益成长起来进而成熟起来!
第四点,我想和大家商榷一下,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否准确得当。我个人觉得数学教师语言要精确和规范一些为好,尤其是在揭示一个概念内涵的时候更应该如此,“一一间隔排列”是两种不同的物体一个隔着一个,依次进行排列。李老师说了一个词“挨着”,我查了百度:“挨着”(1)靠着。元 贯云石《红绣鞋·挨着靠着云窗同坐曲》:“挨着靠着云窗同坐,偎着抱着月枕双歌。”(2)依次接连着。如:“一个挨着一个看过去”。而“隔着”,在两者之间有着障碍物,如“幸福隔着玻璃”。 所以我认为挨着和隔着是有细微差别的,结合课题内容来考虑,我个人觉得还是用隔着为佳。
总而言之,这节课内容有难度、练习有坡度,课堂容量大、面向学生的面广,更重要的学生有效思维时间长,是一节高效率的规律探索应用课!
结语
我觉得参加听课学习活动,无论是现场听课还是看教学录像,不能仅仅局限于“听课”上,要用心听、带着思考去听,有所悟、有所感,这是“感”,将自己的感悟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这就是有思考意义的、有探索目标的教育教学“行动”,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动结果与自己开始的预设进行对比,加以反思,进行方案修正、步骤改良,这就是“思”。这样一次次的听课学习过程,就是一次次的进行听、感、行、思的“四合一”自我锤打锻造的过程,慢慢的、日积月累的锤打出自身的浮躁与浅薄,锻造出一个沉稳与厚重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