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精彩教学录像课,如同品尝美味佳肴!
发表日期:2016/1/3 20:56:40 作者:谢强龙 有589位读者读过
看精彩教学录像课,如同品尝美味佳肴!
——周四看教学录像《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收获感想
江宁区湖熟中心小学 谢强龙
今天我们数学组看了两节教学录像,都是特级教师执教的精品课,听了之后,犹如吃了一顿大餐,让我不禁多次回想,细细品味。其中上午一节是张皎老师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我认为这节课体现出了“猜想——验证——应用”这一科学探索研究的思维方式,应用了“做中学”的教学策略,具体收获感想如下:
这节课张老师在合理应用科学手段给学生以正确的学法指导上、善于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能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和主动参与等方面做的非常好。在教学过程中的主线充分采用了“猜一猜——量一量——拼—拼——折一折——看一看……”等在做中学的教学策略。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努力构建动手操作探索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巧用猜想、激发兴趣
学生有没有探索的愿望和兴趣,就看老师有没有解决教材难点的策略。当学生在脑海中没有形成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的表象时,采用大胆的猜想,把学生的思维放开。张老师先让学生分别算出每块三角尺三个内角的和都是180°,由此引发学生的猜想: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吗?既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又为后边的探索和验证活动起了启下和导向的作用。
二、有效操作、有效探究
本节课安排的两次操作活动,为学生营造了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课堂气氛,既关注了学生的个人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又注重了学生的个体感悟,强调情感体验的过程。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逐步获得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新知。
1.在得出三角形内角和规律前进行的一次“量一量、算一算”的动手实践操作;
2.在初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规律之后,让学生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的实践操作来验证新知识。
这两个活动的安排的相同之处:都体现了学生在“做中学”的教学策略,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有效的学习空间,再通过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来内化新知的难点。除了有相同,也有不同的地方:在得出三角形内角和规律前,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选择了量一量-算一算的学习方法,在学生实际操作出现误差时,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出现内角和偏差的原因是测量手段和工具误差造成的。这里张老师没做详细解释,在初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规律之后,又给学生提供的动手实践的机会,不仅提高了操作的效果,更重要的使“听数学”变为“做数学”。此处张老师没有操之过急,而是在学生形成统一的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后,她就把课堂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先让学生用自己想出来的方法验证、再老师演示。最后,电脑演示。三个层次的动手实践,步步相扣形成一个正确的表象。把“放”和“引”有机的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从不同的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但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验证活动,而且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分析、推理和想象活动过程中解决问题,发展空间观念和论证推理能力。其次,注重了演示法和观察法的运用。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演示和对实物的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如何进行拼一拼的活动,增强了活动的有效性,为学生的有效学习上提供了一个正确的学法指导,做到了适当地解决教材难点的主题,可谓是找准了时机。
“学贵在思,思源于疑”,张老师的这节课“猜想——验证——应用”的流程无疑体现出了这一点,她在把握教材难点的设计上,处处关注学生学情、根据学情来确定教学策略,课堂驾驭上,有效的进行指导,巧妙的组织探究,有序的动手操作,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就这样张老师用她深厚的功力底蕴和温婉的语言魅力,更好地促进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和提升,让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得到保障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