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郑承鑫>> >> 正文

第一单元教后反思

发表日期:2016/3/15 17:49:42 作者:郑承鑫 有557位读者读过

本学期第一单元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教材中提供了三种思考方法:“破十法”“平十法”“想加算减”,鼓励使用“想加算减”。而想的加法算式“几加几(进位加)”,则是一年级上学期的内容。

在教学例题“13-9”时,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能自然反应“9+4=13”,甚至会觉得“破十法”“平十法”太麻烦。大部分学生一开始的思维过程其实并没有经历所谓“破十法”“平十法”,这两种方法成了鸡肋。究其原因,可能应该试着要求学生写出相应的分解式。上学期的“几加几(进位加)”我也没有要求学生写一写分解式,导致这学期好几个学生不能顺利地“想加算减”。我原先很厌弃对数学学习采取读读背背机械化的方式,拒绝多余的练习。后来渐觉巩固性的练习是必要的,为了熟能生巧而重复是必要的,为了消弭教学上的差异而要求记忆算式也是必要的。

在练习加减混合计算时,小赵同学有时会把双手五指张开摊在桌上,有时自觉难为情就在课桌下摊开,动作思维仍占主要地位。经过观察,发现“7+7”他可以不用数手指,“9+7”还是要数一下,由此可见当初通过摆小棒的算理他并未理解,更别说其中“9加几”规律的使用了。“7+7”可能是通过数次数手指的经历而强化得来的。进位加法通过数手指可得到得数,可是退位减法还用数手指,我就不清楚其中的数法了,于是向小赵同学请教,原来,这种方法是他爸爸教的。例如计算15-7时,右手伸5根手指,然后依次扳掉7根,不够的2根从左手继续扳,这样,最后看看两只手,10根里扳下两只,答案就是8。其实,原理上就是“破十法”。15-5=10,10-2=8

每个学生通往目的地的路径不一样,所耗时间也不同,甚至由于家长的教导而起点不一。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一年级数学主要就是与认数,计算。上学期时,就有在其他领域学习落后而一遇到计算自信爆棚的学生。而计算只是一个工具,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单元检测的结果显示学生的计算效率有待提高,而计算的正确率又影响着解决问题的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