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陈士勇>> >> 正文

由校园再发踩踏事故想到的……

发表日期:2015/12/18 15:14:40 作者:陈士勇 有532位读者读过

今天各大媒体上登载了一则令人震惊而痛心的事:湖南一所中学发生一起伤亡惨重的校园踩踏事件,目前已造成8人罹难、26人受伤。据介绍这一惨剧发生在晚上21时许晚自习下课之际,学生们在下楼梯的过程中,一学生跌倒,骤然引发拥挤踩踏,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另一种说法是,当时有几个男孩调皮哄闹,堵住楼梯口,造成后面同学拥挤跌倒,引发事故。当时天空下着大雨,学校的几千名学生在上晚自习。平时学校要求不同班级的学生下课之后都要从教学楼不同的四个出口出入,而每个年级都配有安全员,而昨天晚上下自习后,很多学生为了不想淋雨,就从离宿舍最近的楼梯口通过。楼梯口仅有1.5米宽左右(据记者说是1.2米),比较拥挤,所以引发这样一起事故。在事故现场,教学楼二楼的拐角处可以清晰的看到,事故发生时留在墙上斑驳的血迹。可以想像,当时学生分别从五楼、四楼、三楼冲过来的时候拥挤的场景。受伤的学生在医院介绍说,有几个学生在下课的时候堵住了一楼的大路,而楼上的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再继续向前走,使得人与人之间重叠在一起,叠起了罗汉从而发生这样一起事故。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处理几个责任人又有什么意义?能挽回那些年轻的生命吗?为什么这样的惨剧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呢?以我的看法,教训虽然深刻,但是事故的发生并不偶然,不是这里就一定会有那里,不是这所学校就一定会有别的学校,因为这样的安全隐患在学校里是随时存在的。

     前些日子刚刚写过《从混乱到有序》,其实,流程或程序的问题对于任何一个单位,做任何一件事都非常重要。我在那篇文章里不仅提到程序的重要性,还指出必须辅以一定的训练,才能在事情发生时忙而不乱,井然有序。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校舍设计中存在着必然的安全隐患,我们的教育指导思想和教育现状也决定了安全隐患中有人为的因素:班级学生人数多、校舍拥挤,几千个人在一所大楼里上课,遇到重大事件需要疏散时,混乱拥挤不可避免。即使是平时常规活动,也一定是这样,比如每天下楼做课间操或集会,教室里的学生同时出来会瞬间将窄窄的楼梯道堵死,然后以极其缓慢的速度疏散,下操后回教室也是如此。

     即便如此,每到集会或做操,大喇叭里强调的永远都是:“快一点、快一点,某某班级很好,已经到场了,其他班级抓紧……”,从没有人提醒:“下楼梯时按照次序,不要拥挤,注意安全。”在这种效率第一的指导思想下,老师会组织学生以最快的速度下楼,甚至不惜抢别的班的先。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会发生交通阻塞?我这条道堵死了,旁边的逆行道没车,我就反道行车,结果遇到对面来车;绿灯时,明明前方有车不能通行,但是仍然挤上去,造成更严重的路堵,其结果是谁也走不了。这种按规则办事、凡事走程序的素质需要从小养成。

    在学校里,这种事每天都发生的,所以,每天这样的事故可能性都存在,但是平时根本没有人为此担忧:领导教师习以为常、学生一路走一路嘻嘻哈哈,还不时哄闹。没有人想到,此时如果有一个人跌倒,后果是什么?

     后果是什么,我们都已经看到了。

     客观条件既然无法改变、常规活动也必须组织,那么,人为的因素是可以通过教育训练改善的。我想,这里不外乎是这样几个环节:第一:为每个班级设定疏散程序,让每个学生心中有数;第二,一定要加强风险防范意识的教育,在拥挤的走廊上是决不允许哄闹的;第三,反复地训练,直至学生熟练掌握程序;第四,对教师进行培训,疏散活动一定需要教师到场,监督组织,及时处理问题。

      在一次消防安全讲座里,讲课的老师提到,一天夜里某宾馆突发火灾,由于宾馆服务员和保安没有处理经验(比如拿着灭火器都不会用),小火酿成了大火,结果发生了重大的人员伤亡,事后一检查发现,住店的日本人、美国人等外宾没有一个死亡,死亡的都是中国的客人或服务员,因为我们的公民从没有经过任何消防安全训练,在火灾发生时根本不知道如何自救或逃跑。

      事实的确如此,从学校方面来说,这样的训练很少甚至根本没有,即使偶尔有一次,也是走走过场,学生一点也不重视。一次学校组织消防演习,拉响警报器,学生都在当儿戏,觉得很好玩,一路松松散散、慢慢悠悠、说说笑笑地练习“疏散”。我很生气地对学生们说:你们当是好玩啊?一旦出了事,你们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这样一说,我们班学生重视了,而其他班、其他学校的学生呢?我一个人的力量是很微小的,能改变什么?关键是大家都要重视起来,让这样的演习形成常态,这不是在课堂上上上“三防”课能解决问题的。

      作为校舍的建设,应该考虑到学生人数,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建筑面积来设置教室,应该多设立安全通道。以我的观察,绝大部分的教学楼预留的安全通道数量都不够,一旦出现重大变故,根本无法在短时间里疏散。试想,以我住的楼房计算,我们六层住户十二个单元,常住的人口不过四十来人,共用一个楼道。而我们的教学楼是新建的,已经算是很宽松的了,22个教学班加8个教师办公室,一千人左右,共用两个楼梯道,每个楼梯道约两米宽,集体上下楼时其拥挤程度可想而知。出事的学校共有四个楼道,我想那座大楼里应该不少于两千人。

     资料介绍,普通人遇到危险逃离现场的心理承受时间是8分钟,超过这个时间,人的心理防线就会崩溃,慌不择路或引起更大的混乱。据中国国家体育场鸟巢的中方设计人员介绍,鸟巢体育场原来设计有12条观众通道,正常情况下可以满足通行需要,但是在紧急情况下根本无法疏散,为此,设计人员在计算机上把观众做成一个个小人,放到看台的模型里,输入每个人的疏散速度,还设定了一定的情境,比如不排队,无序地走,如果计算机检查出来某个通道疏散时间超过8分钟,就要重新设计方案,或增加数量或增加宽度,通过反复验证,最后鸟巢一共增加了三十条逃生通道,而且每条通道均采用回廊式设计(“之”字型)而非笔直的通道,不断地转弯(人不会连续地摔落,即使发生事故,范围也会极大缩小),另外扶手的设计能保证楼梯里的每一个人在他的身体范围内能够抓到,结果增加了不少工程造价,但是却最大程度地保证了观众能安全疏散。

     另外,按照出事的学校说法,每个年级都配有安全员,其实不用多想就知道,这些“安全员”根本是不会起“安全”作用的,一是没有这个意识和训练,二是混乱中安全员能做什么?关键在于考虑以下问题:下大雨,学生图方便会拥挤到一个楼道里,这个问题应该不是第一次了,那么,在平时就应该设计好应急预案。我想,每个班级都有老师值班,那么下晚自习后各个班有没有解散的顺序?为什么允许几千个学生挤上一个楼梯道?关键的节点(楼梯拐角、出口处等)有没有老师在疏导?事后分析确实应该如此,但是正因为平时没有这种意识,才不会有人关心这些。说起来我们都知道孩子的生命比什么都重要,而现实中是很少有人真正为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制定一系列有效的措施的。

      有时我们会在集会时强调集合的速度,为了赶时间提高效率,大量学生在楼梯走廊上奔跑,这也很容易引发事故。其实道理很简单,集合的速度不取决于一个个体行走的速度,而是整幢大楼各个单位疏散的顺序,最合理地利用走道的空间,按顺序鱼贯而出、鱼贯而入,上下楼梯绝不能因为要赶时间而采用跑的方式。我们外出住宾馆,每个房间都有一个疏散的线路图,告诉你一旦出事你应该怎么走,而我想99%的中国旅客是根本不会看的。同样,每个班级是否都有一个疏散的线路图?作为一个整体,不仅要有线路图,还要有次序,不能抢道,个体服从整体,除了上述要求,还必须经常性地实战演练,让学生形成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