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陈士勇>> >> 正文

谈教育

发表日期:2016/1/5 15:18:05 作者:陈士勇 有454位读者读过

说到家长和孩子的沟通,说到为孩子提供一个充满善意的环境,让孩子自由地生长,很多家长还是明白这个道理的。

现在的家长,大多数和过去那些简单粗暴地管理孩子的家长不同了,他们开始注重教育的科学性,也学习了一些教育的常识,平时很关注教育方面的问题,但是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仍然有方方面面的问题,有的问题甚至比一般孩子还严重。

在小学门口,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对话:

爸爸问:今天考试了吧?

儿子很兴奋地回答:是啊,我考了100分。

满分啊,当然值得高兴。这时爸爸会说什么?

“嗯,不错。”一般应该是这样吧。

下面你能想象到爸爸会怎么说?

“班里考100分的是不是很多?”

好了,一瓢冷水,当头浇下,孩子不说话了。

要是孩子说:我考了98分。

你看看他爸爸会怎么说?

“怎么没考到100分的啊,是不是人家都考了100分了?有几个人考到你前面啊?”

要是只考了90分,那就惨了。在我们国家的小学,特别是低年级,考试得了90分,就像是考了零蛋一样丢人。这时候家长往往根本不看成绩,只问排名。90分说不定是倒数。现在有规定,小学生成绩不得排名,但是你看哪个小学不搞排名?只不过有的公开有的不公开而已,家长还是能打听到孩子的排名。只要你考试搞百分制,就一定会有排名。

家长拿到孩子考90分的试卷,要签字啊,一眼看过去,不看多少个勾,只看多少个叉,这也被扣分了,那也被扣分了,你怎么搞的?这么简单的题目也会错?一句表扬的话没有,一顿骂。

家长朋友们,这是在关心孩子吗?这是在对他们负责吗?这种询问或指责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的。

我们的孩子通过努力取得了好成绩,本来是很开心,这时他最需要的是得到大人的鼓励和认可,现在,我们不仅不去积极回应,反而用种种方式给孩子一种心理暗示:你不是最好的!98分不行,很多人考了100分,100分还不行,因为还有其他人考了100分。

看不到孩子的成绩,只看到孩子的缺点,看似是在严格要求孩子,其实是让你的孩子在否认中长大,对孩子的成长会有消极的影响,他会变得不自信,还会把你对他的态度学会用来对待他人,将来他的人际交往也会出问题。有句话叫: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学会责难他人。

考完试,孩子报成绩给大人听。孩子嘛,总是喜欢报喜不报忧,英语最好,先报英语的,多少多少分。家长根本不屑一顾,因为他知道孩子的数学是弱项,只问数学,数学分数低了,又是一顿批评。家长总是拿孩子差的那项和别的孩子比,而强项呢,他认为是天生就应该好的,考得再好也没有用,只要有一门差,就批评。长此以往,我们的孩子会怎么看待家长和学习呢?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肯定要出问题。

我们常常说,对孩子要赏识教育,赏识教育,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并非易事。同时,赏识教育,也不是就简单地对孩子说几句表扬的话,而是应该真正去欣赏孩子,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孩子的每一次成长,都予以及时的关注,对   孩子的每一次进步,都给出积极的回应。更重要的,是关注孩子生命的成长,关注学习成绩之外的东西。

大家知道,日本的升学竞争也很激烈,所有家长关心的就是学习成绩。铃木上小学的时候,他的爸爸对他的成绩要求不高,每门功课只要60分就行。

这岂不是典型的“60分万岁”吗?中国有60分万岁,外国也有啊。

分数,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铃木身上,让他喘不过气来。但是他还是不理解,就问他爸爸:60分怎么行?

他爸爸反问他:60分怎么不行?

60分代表及格了,及格就表示合格。你想想,工厂的产品合格就可以出厂了。既然你已经合格了,你还有必要把全部的精力花在争夺名次上吗?考第二名非要考第一名,考90分还不够,非要考100分,得了一次100分不够,还要次次100分。求知本来是人世间最大的快乐,如果你整天想着只是考试分数,那求知不久变成了无穷无尽的苦难吗?

铃木父亲的这番话倒像是孔子说的,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学,从学习中得到快乐,这样才能保持求知欲旺盛,不断地学习下去。

但是,我们今天的孩子有几个是从学习中体会快乐的?很少吧。我的一个学生,成绩从小就一直很优秀,高考时得到了全校最高分,被录取到一所名牌大学。有一次我问她:你的学习效率很高,你一定很爱学习吧?

没想到她断然否认,说:你错了,我从来就没有喜欢过学习!

我们今天的学生学习是为了什么?只是为了考大学。考大学是学习的唯一目的,还有谁会管学习的本来意义?

铃木听了他爸爸这样说。顿时觉得轻松了,如释重负,非常高兴,可转念一想,不对啊,就问他爸爸:这样的话,学习也太轻松了,那我空闲的时间做什么?

他爸爸说:儿子,你要记住,其他的时间用来博览群书,把求知的快乐还给自己。

老爸的这种引导,让铃木在以后的学习中,花在功课上的时间不多,成绩保持中等。但是他读过的课外书是其他同学的十几倍,而且自由的阅读让他体会到学习的愉悦,书读多了,感悟就多了。最后,铃木成功了,他比班上任何一个好孩子都成功,获得的财富也最多。

现在,还有哪位家长有勇气说儿子啊,你只要考60分就行了。为什么?新课程标准要求学校培养合格的人,但是,有哪所学校这样做的?哪个学校敢说:我培养的学生合格就行?哪个家长不是要孩子追求学习优秀而不是合格?

所以,“合格教育”,看上去很美,它可以给学校、家长、学生减负,是节省时间、科学利用时间的教育。实施了合格教育,孩子才能有时间读书、锻炼身体、从事社会实践或自己干喜欢的事。但事实上,没有人敢尝试合格教育。

大环境这样了,我们的家长哪里敢拿孩子的前途去赌博?

但是,问题出来了:我们的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丧失,学习后劲不足。浙江大学教授郑强曾经说过,我国目前的教育弊端是小学中学化,中学大学化,到了大学,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学生一点学习兴趣都没有了。

本来人的成长规律是这样的:小时候谁都贪玩,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小孩子的心智还不是很成熟,他哪里会那么理智地对待他不感兴趣的课程。等到渐渐长大了,思维越来越成熟理智,道理也越来越明白了,玩够了以后,开始知道要为自己的将来学习了,什么感兴趣,什么对自己实现自己的志向有用,就多学一些,甚至开始拼命钻研。这些都是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的。它是有规律的。

现在倒好,完全反过来,小时候该玩的不让他玩,让他拼命去学习那些课程,要考高分,把他们学习的兴趣弄得一点也没有了,就像我们每时每刻都往嘴里塞各种食品、营养品,哪里还有胃口!等到了他长大了,苦尽甘来,终于考上大学,熬出头了,本来应该很懂事,应该为自己的人生努力了,他开始玩起来了,补偿他过去没有享受到的乐趣。

我倒是很欣赏铃木的父亲的做法,不让孩子把全部的时间精力放在教科书上,学习成绩中等就行了,关键是业余时间怎么安排。

我的想法是,一个要多读书,读的书可以分成指定的读物和自选的读物,完成了指定的任务后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书读,只要健康,家长就不必多干涉。第二个,是自由地发展一些爱好,在这方面不要过多干涉,要发现孩子的特长,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用自己的标准为孩子设计路线。第三个,不妨留一点空闲时间,什么也不安排,让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什么也不做也没关系,浪费掉不可惜。

教育的箴言里有一句话,听上去有点匪夷所思,叫“教育最重要的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而是要浪费时间”,谁听了这话都会骂,这算什么?还有浪费时间一说的啊?我们从古代就知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不说惜时如金了,但也不至于浪费时间吧?

我们来听听大师的分析。这句话出自卢梭之口,由我们今天听来,简直是荒唐透顶。然而,卢梭自有他的道理。教育即生长,那么,教育的使命就应该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什么是最好的环境?第一是自由的时间,第二是好的老师。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就是闲暇。在希腊人看来,学生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地发展其心智能力。卢梭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今天许多家长和老师唯恐孩子虚度光阴,驱迫着他们做无穷的功课,不给他们留出一点儿玩耍的时间,自以为这就是尽了做家长和老师的责任。卢梭却问你:什么叫虚度?快乐不算什么吗?如果满足天性的要求就算虚度,那就让他们虚度好了。

到了大学阶段,自由时间就更重要了。一个大学生可以没有好老师,但不可没有自由时间。说到底,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都是自学。就精神能力的生长而言,更是如此。萧伯纳曾叹息道:全世界的书架上摆满了精神的美味佳肴,可是学生们却被迫去啃那些毫无营养的乏味的教科书。

但是,大学生有了自由时间,就一定会去博览群书吗?还是做不到。为什么?因为自学的习惯是从小培养的,小时候不养成,习惯了被动地接受,一旦自由了,怎么可能控制住自己呢?

把时间花在毫无意义的所谓学习上简直比浪费时间还要要命。比如小学生的背书吧,我支持学生背诵一些名家名篇,但是,现在有的要小学生背的书根本不是,随便一篇课文,学的时候背一遍,测验的时候背一遍,期中考试前背一遍,期末考试前再背一遍。背了忘,忘了再背,不背不行啊,考试考填空,考默写,不背拿不到分。锻炼记忆力吗?我看不出来。背书的唯一作用就是为了考试拿分。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写出漂亮的文章,不知道写作方法,靠背书能解决问题吗?阅读的时间被毫无意义的背书占用了。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学习兴趣被大量的这种枯燥无味的简单重复给消耗光了。

如果有哪位家长说:不要把时间花在这种无聊的事情上,拿这个时间去跑跑步吧。那我非常钦佩他的勇气,可惜没有人敢这么做,舍不得那点分数啊!但是,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只要你的孩子成绩保持中等,有自由时间拓展视野,多读书,多实践,见多识广,课外知识比其他同学丰富,他的学习就一定有后劲,成绩会越来越好的,今后的综合能力也比其他人强。

北京四中网校曾经出过一本书,叫《他们是怎样考上清华北大的》,书中对18位考上清华北大的优秀学生的成长经历和学习方法做了很详细的分析,这些优秀的学生,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强项,只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的课外知识比同龄人要多出很多。所以,如果是一个有胆识有远见的家长,就会敢于忽视孩子暂时的90分还是100分,把眼光放远,增加孩子的知识面,你就会发现,孩子越到长大学习越有后劲,后发制人。

家长教育孩子的一大误区,是看不得孩子闲着,只要看到孩子闲下来了,马上就要孩子去看书写作业。星期一到星期五,天天上课,最好有晚自习,晚自习也要上课,然后,星期六要补课,难得一个星期天,不能休息,上家教,要不就去补习班学外语、学奥数、学钢琴、学画画。我们中国的学生真的很伟大,被训练得服服帖帖,每天都在上课学东西。但是,真正对他们今后人生发展有重要意义的事情,学了多少?做了多少呢?

不说别的,新课程标准规定九年义务教育加上高中教育,语文学科要求达到55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12年才读550万字啊,按一本书20万字算,也就20多本,一部《红楼梦》就73万字。但是,就连这个最低标准大多数学生都难以达到。现在还有多少学生爱读书?不是漫画就是网络游戏,再不就是日剧韩剧,我倒不是说这些不好,但阅读经典确实是丰富一个人思想、提升一个人品味的有效途径。那么,小学时不培养读书的习惯,到了中学就更难培养。

现在的学生,不阅读,肚子里没货,写起东西来,空洞无物,要么就用一大堆网络词汇。关键是没有思想。为什么没有思想,因为他没有时间去思考,去感悟,所有的时间都被安排好的功课占满了。

有一次,一所中学语文试卷里出了这样一个题目:《红楼梦》中人物林妹妹的名字是什么?有学生回答:林忆莲,还有的回答:林心如,还有回答林诗音的。

这个很伤脑筋。犹太人平均每人每年读书64本,前苏联平均每人每年读书55本。我们现在的学生,12年学上下来,能读几本书?我们的国民素质,怎么才能提高。

现在的家庭,有多少人家有藏书?恐怕不多了。显然,这个也对孩子培养读书的习惯不利的。

前段时间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栏目里说孔子,他有一个观点,说他最反对: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也很赞同,书山有路勤为径倒是有道理的,这学海无涯苦作舟就把学习的意义完全搞错了。至今,还有大量的图书馆、阅览室、教室里挂着这样的口号,好像是在励志,其实无疑是在告诉所有的人:学习是痛苦的,只有吃苦才能学好。完全错了,学习应该是快乐的,没有快乐的学习才是不可能学好的。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说:你要刻苦学习啊!这就是外行人看学习了,我们看到一个孩子学习到很晚,为解一道习题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觉得他一定很辛苦,但是对一个学习有兴趣的孩子来说,他不觉得苦,反而觉得,把难题解出来时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所以很快乐。你不深入其中,所以你体会不到。

打电子游戏苦不苦?过不了关,很痛苦,为了过关,反复练习,花费大量的时间,甚至饭也不吃觉也不睡,没听说过那个爱玩游戏的人觉得玩游戏苦的。这不一个道理吗?

所以说,无论干什么事,兴趣是关键。想学习的人不觉得学习是一件苦差事,反而能乐在其中。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都要尽量保持孩子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不要小小年纪,把对学习的兴趣都搞光了,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这是最大的不幸。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是让孩子终生受益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