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陈士勇>> >> 正文

教育问题

发表日期:2015/12/12 15:21:12 作者:李悦 有449位读者读过

美国总统布什的夫人芭芭拉的父亲说过这样一句话:你能给孩子的只有三样东西。第一样是给他们尽可能最好的教育;第二样是给他们树立一个好榜样;第三样是给他们世界上所有的爱。

这句话很简单,但是它包含的内容却是非常丰富,甚至可以说,它把教育孩子中最重要的元素总结了出来。而依我看,我们很多家长,这三样东西,一样也没有给孩子。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叫“最好的教育”?

很多家长心目中的最好的教育就是: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名牌大学(或者出国留学)。因为家长们想把孩子送进重点学校的愿望实在太迫切了,所以凡是挂上“重点”的学校都是热得烫手,每年在招生的时候门槛都要挤破了。特别是重点中学,好像上了重点就可以保证进好大学了。

那么,凭什么能一路“重点”地上下去呢?有三个法宝:一是分数,二是金钱,三是关系。

分数是要学生自己考的,大家都想上“重点”,那就拼分数吧,所以,重点高中的分数线常年居高不下,和考生的数量相比,能达线的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不能如愿。

上个小学总不会有分数线吧,重点小学一样难进,甚至比考大学还难。对口直升的不谈了,学区以外的,入学前的面试就是考试,比书面考试更让人摸不着头脑。幼儿园毕业的准小学生,不掌握小学一年级的知识,根本别想进。一个六岁的孩子,数数,不谈了,顺着数、倒着数,是入门的基本功。还必须熟练地掌握二十以内的加减法,要会讲精彩的故事,要认字,最好要会读报纸。我常常想,这些都会了还要上小学一年级做什么,直接跳级上二年级或三年级得了。学区外的孩子要想上重点小学,除了交钱以外,名额卡的很紧,考试的要求也很高,要好中选优嘛。

然后是钱的问题。花钱上重点,从幼儿园一直到高中,不算学费,如果一路择校,光是择校赞助费,没有个十万八万下不来,这还是比较正常的收费标准。问题是,重点学校想上的人太多,光是靠钱有时也不能管用,还要托关系,找门路,一路人情打点下来,也是一笔可观的费用。分数不够,又什么关系都没有的,只好靠边站了。

这么多问题摆在那里,为什么解决不了?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家长愿意嘛,那就难怪水涨船高了。这叫什么?这叫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当然要付出代价。我们人为地把学校分成了优质的和劣质的。和优质相对的,不就是劣质的教育资源吗?

家长的想法和做法都是正确的吗?

当然不是。这里面的误区可太多了。

先说说什么叫“优质教育资源”。

大多数人认为,优质教育资源就是重点学校。重点学校从总体上说,师资和硬件条件比较强,这是客观事实。硬件比较好办,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只要有钱,都可以买到。很多学校硬件都是不错的,但关键在于软件。那么软件呢?

说到软件,大家认为学校教育的软件最重要的是什么?有人说是教育管理水平,有人说是师资力量,这些说法都对。除了这两样东西以外,还有一样我认为是最重要的,但往往被人忽略,那就是一所学校的文化底蕴。这几样东西都是不能速成的。不是说你有钱,投资建设漂漂亮亮的教学楼,买来最现代化的电化教学设备,就能办一所好学校。也不是说我挂一个好听的名字,借助品牌的力量就能办好一所学校的。

很多后起之秀的学校,盛名之下,其实难负。大量的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过去,它完全可以提高门槛,好中选优,升学率当然比较高。应该说是家长和优秀的学生成就了学校。

真正的名校,一定有多年积淀的文化底蕴,一种文化氛围,这是一所学校最重要的一种精神力量。孩子在良好的氛围里收到长期的感染、熏陶,会提高自己的品位格调,提升自己的素质,加强自律,这种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至于超出了任何纪律、法规的约束。学生到了这种氛围之内,无形中可以高尚许多。对于现在的社会而言,真的是属于稀缺资源。这样的学校一般来说有这样几个特点

1、历史悠久,久负盛名。

2、在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创造过辉煌的成绩,人才辈出。

3、拥有自己多年以来形成的办学风格和特色,在老百姓中口碑极好。

4、走进这样的学校,立刻能感受到她浓浓的文化氛围,这是绝对装不出来的。她优良的传统让每一个进入她学校的学生感到自豪,同时也激励着学生奋发向上,不辜负这样优秀的学校。

可惜,这样的学校太少太少,屈指可数。

再说到师资,一流的学校,有种种硬指标。其实,最硬的指标是教师,一个学校拥有一批心灵高贵、头脑智慧的一流教师,它就是一流的。否则,校舍再大,楼房再气派,设备再先进,全都白搭。

一个优秀教师的培养需要很长的时间,这也是不能速成的。而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一个教师团队的培养,往往一个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就可以影响学生的整个学习状态。老师,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角色。优秀的老师,不仅教学水平要高,更重要的是要懂得爱护学生,因材施教,懂得从心灵上引导学生。

最后,一所学校的教育管理水平决定了学校的风气是否良好,是不是严格按政策法规办事,学生在学校里是否能得到公正公平的对待,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好的学校、好的教师、好的管理才能让你的孩子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这才是优质的教育资源。但是,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再好的教育资源,对您的孩子来说,是不是一定适合,还不一定。

我们怎么判断学校好不好呢?大多数人都是听别人讲,听宣传,看牌子。但是,真实情况怎样?不亲身感受,是很难下结论的。在同一所学校,有的孩子发展的很好,家长会说:这所学校真好,管理严格,老师又负责,你看,我的孩子进步多大;而另一个家长可能会说:这所学校太差,我的孩子本来是高分考进去的,现在成绩一塌糊涂,把我家孩子的前途都耽误了。

这实在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说清楚的。依我看,选择上什么样的学校不仅要听别人怎么说,还得亲自做好调查研究工作。

有的学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办学风格,这个风格是不是最适合你家孩子,是个问题。

我的一个朋友,孩子重点小学毕业的,今年上初一,好不容易摇号摇上了一所看上去很美的学校,很是高兴。为什么说看上去很美呢?因为大家都说那个学校好,很不容易上的,因为报名的人实在太多,只能摇号抽签,碰运气。学校招生摇号,类似于彩票开奖,也是我们现在教育的一大怪现状。半个学期上下来了,我问他,孩子在学校怎么样啊?一定不错吧?

他苦笑,说,你的孩子以后上中学,千万不要去那所学校,从早楸到晚,管得又死,作业每天做不完,把孩子折腾得吃不消了。

我心里想,不是那么多人挤破头也要把孩子送进这样的学校吗?现在怎么又心疼起孩子来了。大家都知道那所学校的风格,但我们还是执着地追求着这样的学校。为什么?绝大多数家长希望学校狠抓学习,越紧越好,因为这样学习成绩就能提高,以后考重点高中和考大学把握就大了。虽然很多家长心疼孩子,但为了升学,还是咬牙狠心,忙不迭地把孩子往这样的学校送。自己的愿望满足了,可孩子在学校学得怎样呢?快不快乐?我们会不会关心呢?

我国现在的教育,非常现实,非常功利,完全违背了教育的初衷。最好的教育是什么?是能考上重点中学、考上名牌大学的教育。教育的目的,直接指向将来谋求一个收入高的好工作,根本没有人去理会教育的本来目的:引领着学生成为人格健全、情操高尚的人。

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大多数人会说,当然是学好知识文化,为将来适应社会打下基础。恰恰相反,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这是西塞罗的名言。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人在社会上生活,当然有适应现实的必要,但这不该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蒙田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孔子也主张,学习是“为己”而非“为人”的事情。古往今来的哲人都强调,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当然,这只是一种内在自由,但是,正是凭借这种内在自由,这种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些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对于改变人类社会的现实发生了伟大的作用。教育就应该为促进内在自由、产生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创造条件。如果只是适应现实,要教育做什么!

但是,在今天的现实条件下,谁还会回归到教育的本来面目?但我们并不能因为目前的情况就否认教育的初衷,相信社会是发展的,有这样的思想和理念,总是不错的。教育,迟早是要走这条路的。在今天,我们要做的,是尽量让它接近本来面目。那么,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我很欣赏这样一句话: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对于孩子的上学问题尤其如此,再好的学校,也要适合你的孩子,对你来说才是好的,否则,一切都没有意义,别人说好,那是别人的情况,不一定符合你。

有人说,学校的升学率总是硬指标吧,我让孩子读中学就是为了能上个好大学,升学率高的学校,质量一定好。这个学校的升学率高,我就选它。

实际情况怎样呢?

首先,一个学校的升学率肯定是不完全公开的,怎么有利于学校的宣传就怎么说,你了解不到你真正需要的信息。

常见的宣传策略,比如:

1、只说上线人数,回避基数。比如某学校今年高考200人上线,但考生数量是多少?四百人还是六百人?不知道。

2、只笼统说总人数,回避具体情况。比如说今年考上了180人,是本科还是连专科,本科中一二三本各是多少,这些都不明确。

3、用实际录取总数代替上线数。只要有学上的都算,不管是公费的还是花了多少钱上学的,有一个算一个,数量当然比较多。

4、只说“超额完成指标”,不知道“指标”为几何。每个学校都有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考核指标,对上线人数有规定,但具体是多少,除了部分当事人,其他人并不十分清楚。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指标是10个人,考了15个,就超出指标50%了,如果指标是200个,考了220个,只超了10%。哪个学校质量好,其实很清楚,但上线多的学校由于指标基数大,完成起来困难就比较大,完成情况反而不如很多比较差的学校。

5、“上线”概念模糊,让家长看不懂。现在的“线”也太多了,我要细说起来,那就是一大堆,时间关系,这个问题我们放到以后讲。但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分数线让一般人根本看不懂。本科、专科线就不谈了,还有什么资格线、公办艺术线、民办艺术线、体育生线,随便哪一条达到,我都可以说“上线”了,也没有说错啊。

等等,等等。

每年高考结束,所有的学校都说自己考得是最好的,说法又不一样,你能看懂吗?所以,我们不能盲目,任你如何宣传,我只选择最适合我家孩子的学校。

其次,选择学校也不是升学率越高就越好。一所学校高考升学率90%,你家孩子搞不好就是在那10%里,一所学校升学率20%,可能你家孩子就在这20%里。这不完全是个概率问题,因为教育不是数字的游戏。

现在省教育厅已经明令规定各校不得公布升学率、上线率等指标,实际上这是一个很好的举措,但是家长并不认账,仍然在千方百计地打听各校升学率,然后做研究对比,而一些学校还是在变相地宣传升学率。看来,改变这个风气是很困难的,但是,我们还是看到了一些进步。您的孩子可能还在读小学,到了他考大学时,情况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

那么什么是最适合的?

我的一个学生,初中时在一所重点学校,成绩不错,还是班长。但是她属于不是拼命用功的那种学生,成绩不太稳定。中考模拟考试时,有一次考得不好,家长很担心,就去咨询她家孩子的班主任。班主任告诉她家长,你家孩子还是很不错的,但是,这次模拟考试考得不好,说明她很不稳定,按正常发挥,她考到我们学校的高中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万一中考时象这次模拟考试一样失手了,也是有可能的。如果填志愿不慎重,很可能就上不了好高中。我建议她填志愿时降一个档次,这样比较保险。

她家长听了班主任的话后很矛盾,人往高处走,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上个好高中呢?但是又担心孩子真的考失手,犹豫了再三,最后第一志愿填了我的学校,因为我的学校分数线比她那个学校的高中低一些。结果中考成绩出来了,她并没有考失手,分数完全可以上她原来学校的高中部,但因为第一志愿填了我们学校,就被录取了。

换了很多家长,这时该怎么办?我见到的比较多的情况是,家长想尽一切办法,花几万块钱,让孩子转学或去更好的学校借读。每年录取在低一点的学校的高分生都会流失不少,就是这个原因。

这位同学的家长,虽然有点懊悔,但通过我和他谈了一次话,他没有让孩子转学,就留在了我们学校。

按她的中考成绩,虽然可以上一所比较好的高中,但在那样的学校,她的成绩排在中等甚至偏下一点,没有人会关注她。在我们这里就不同了,因为她的成绩在我们学校算高分了,所有的老师都拿她当个宝,对她关爱有加,重点培养。她感觉到从来没有人这么热情地对待她,学习的潜能完全激发出来了。由于每次考试她都能获得成功的感觉,越学越顺,成绩稳步提高,一直名列前茅。最后,她高考考出了我们学校的最高分,被一所重点大学录取。

她的很多初中同学,当时的中考分数都超过了她,留在了本校的高中部,结果没有一个考得比她好,甚至好几个连本科线都没有达到。

所以,虽然宏观上两所学校的升学率有差距,但在落实到个体人头上,仍然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宁为鸡头,不为凤尾。这是一句老话,这位同学,没有在择校上多花一分钱,却取得了最好的效果。她的故事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也是告诉我们,只有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而与此相反,很多家长在选择学校的问题上,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盲目崇拜名校,盲目择校,结果事与愿违,多花了钱是小事,关键是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这里的教训也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