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践
发表日期:2015/12/26 15:30:06 作者:李悦 有641位读者读过
说每年中考结束,学生升高中的时候,那些分数不够又想上学的孩子家长就开始忙起来了,忙着找关系、交赞助费。一些好学校,不是交钱就能进的,还得凭关系。没关系的,钱都不收你的。所以,那些家长就觉得,只要你收了钱,孩子上学就没问题了。所以,那些家长就拼命想让学校收钱。差一分也是三万块,能收下了,就是天大的面子。三万元,少吗?对有的人不算多,但对于困难家庭就是很大的数目。
我们中国的家长,钱第一个是留给孩子上学的,为了孩子上学,不惜一切代价。
一天下午,下着大雨。一所学校的校长们在开会。外面来了一个家长,从很远的郊区赶来,想给孩子交赞助费上学。校长接待了他,问了学生的分数,离他们学校的分数线还差十几分。这个家长和校长没有任何关系。校长说,你孩子的分数差不少,这事我也不能一个人说了算,这样吧,你先回去,我们研究一下。家长当时就急了,要给校长下跪——为了孩子上学,什么都不顾了。校长赶紧扶起他。家长说:你一定要收下我家小孩,他就想上你们学校,今天我大老远赶来,钱都带来了。说完,把一包钱递给校长。校长打开包钱的纸,看到里面一百元面值的很少,都是五十、二十、十元的居多,所以体积很大,三万元,一看就知道好不容易凑起来的。
什么都不用说了,零零碎碎的三万元,说明了一切。
校长收下了他的钱,家长高高兴兴地走了。在开会讨论时校长和其他领导说,这个孩子无论如何要收下。后来,孩子当然录取了,钱当然是要交的。校长的伟大之处不是免掉了他的赞助费,他没有这个权力,而是收了他的赞助费——在没有任何人际关系的前提下。
学校收了钱,家长还要千恩万谢,恨不得磕头呢。
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那个孩子如果花了他父母这样积攒的,或者是借来的三万元,一点书都不读,混个三年走进社会,他的父母会做何感想?如果读了三年,最后还是什么都没考上,那怎么办?
凡事都有个概率问题,我们要做的,是为孩子提供必要的条件,让他能接受到最适合他的教育方式。比如我们上次说了,如果孩子的中考分数不够,需要交赞助费才能进入到理想的高中,这样的学生大约占到城区考生的20%到30%左右,不是个小数目,那我们应该如何考虑这个问题呢?
关于孩子择校的问题,我给大家几点建议:
第一,考试分数与学校的分数线相差过大不宜择校。
一般情况是,学校招生计划内的择校生控制在正常分数线以下20分,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还是有一些低于分数线20分以下的学生通过各种关系各种渠道想进入重点高中。
应当说,20分左右是个比较合理的差距,大于这个分值就意味着你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水平与选择的学校相差过大,很可能在这所学校出现跟不上的情况,学习上的困难大了,会对孩子各方面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打击很大,情绪会很低落,由此可能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你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你的孩子在班上是属于最后的,而且差距较大,那么老师也好、同学也好,认为你孩子是班级的包袱的心理肯定有。含蓄一点的,不一定明说,但孩子很敏感,还是能感觉到的。遇到某些时候,老师会脱口而出:你们这些人,交了那么多钱进来,还不好好学,对得起哪个?这样的话,对孩子是巨大的伤害。老师的本意可能是想激励孩子好好上进,但是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一个学生,如果不择校,进了一所与自己程度相匹配的学校,可能是中等甚至是上等;花钱进了好学校,可能是下等,还要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状态能好吗?
所以说,要充分考虑能不能跟得上的问题。
第二,对学习没有兴趣或习惯较差的孩子不宜择校。
有些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根本没有兴趣,习惯也不好,高中的课程难度大,量也大,不像初中那样,可以靠突击也能考个不错的成绩。本来不是学习的料,硬要他去整天学习,对他来说是一种煎熬,厌学也就在所难免了。
学生小李从一所省级示范性高中转到了一所职业学校。对于在新学校的生活,他非常满意。为什么呢?
因为在省级示范性高中读书的一年半日子里,小李并不快乐。回忆起这段时光,他觉得对自己来说简直是场噩梦。
我们听听小李怎么说吧。
他说:“我当年中考成绩很差,父母非要我上一所好的高中,他们找了很多人,最后交了3万多元钱,进了这所学校。我当时也想着到高中后要好好学习,说不定努力三年以后,也能考上好大学呢。但是我的入校分太低,再努力也跟不上,第一次考试我就排到了班上的后几名。和我成绩一样差的还有几个同学,他们也是成绩不好,家长托关系交了钱进来的。”
“老师不喜欢我们这些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觉得我们上课总是睡觉,要不就是看课外书。其实,我们根本听不懂老师讲的课,初中的基础打得不好,高中课程进度快,别的同学是考进来的,老师们讲课是根据他们的程度讲的,我们根本听不懂。”
“父母觉得我不好好学习,老师和同学看不起我,我开始讨厌这所学校,有时候干脆躺在宿舍里不去上课,有时候晚自习和成绩不好的同学一起去网吧打游戏。这种高中生活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它对我来说一片黑暗。”
持续了一年半这种状态后,小李的父母看到情况确实不行,就把他转到一所职业学校,让他学一门自己喜欢的专业。小李说,在这里,他竟然成了好学生。几次考试下来,成绩都在班上排到了前面,老师也很重视他,他一下子觉得生活对他来说又重新过的有意义起来。
小李同学的教训值得我们三思啊。做父母的千万不要好心办坏事,花钱给孩子买罪受。
第三,心理压力过大,比较敏感的孩子不宜择校。
择校会带来很多心理上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情绪波动比较大的孩子。如果你的孩子属于这种情况,家长在择校问题上要慎重。
说了半天,全是讲择校的不好的,那么,择校有没有成功的例子呢?当然也有。我认为,这样一些孩子是可以考虑择校的:
一是学习不吃力的学生,因为学习环境等因素影响,学习成绩暂时不突出,但学习上潜力较大,上一所好的学校可能会更好地发挥他的潜力。
二是有很好的学习习惯,成绩一向较好,但在关键的考试时,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比如生病,考失手的孩子。给他一个机会,让他在适合自己的平台上学习,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一般来说,成绩一直较好的学生,无论在什么样的班级里,最终排名都是比较靠前的。我们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择校进来,起始的成绩并不怎么样,但越学越好,最后能冲上去。
三是竞争意识较强,不服输的孩子。这样的孩子耐挫心理好,积极向上,把他放到一个竞争性较强的环境里锻炼,能更加激发他的斗志,力争上游。
择校不择校,最终决定权还是在家长手里,家长在决定是否择校时,把这几个问题搞清楚了,再做决定不迟。对此,我友情提醒几句:
1、学习不是搞面子工程。
2、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不能用自己的意志代替孩子的意志。
3、花钱可以买到很多东西,但不一定能买来好的教育。
4、好学校也有不好的班级,普通的学校也有优秀的班级。
5、好班级里也有不好的学生,普通学校照样能走出优秀的毕业生。
6、投资有风险,但投资之后不去监管,风险更大。
7、教育投资是家长们最舍得的,也是最盲目的。
关于这最后一句,是有所指的。有的家长以为花了钱进了理想的学校,自己的任务就完成了,至于孩子进去后怎么样,很少去过问,甚至老师姓什么、孩子的教室在哪里都不清楚。我们在学校里经常可以遇到问路问人的,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情况一无所知,连在几班都不知道,还把老师张冠李戴。一看就知道平时根本不和老师联系,出了事情才到学校来的。家校沟通问题,我们以后还要谈到。
下面,我们谈谈教育投资的另一个热点问题:关于给孩子请家教或上补习班的问题。
我常常遇到家长请我帮忙为孩子找家教的情况。每逢这种情况,我总是先反问一句:你觉得你家孩子有必要请家教吗?
家教到底有没有用?有多大作用?这是个很不好说清楚的问题。我只能说,我教过的最好的学生中没有一个是请家教的。但是很多家长不甘心,对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要求很强烈,看到孩子成绩不理想或有点退步了,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要请家教,但我始终认为家教的作用并不是太大。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各门功课的知识点就是那么多,学习上有麻烦,比如听不懂、跟不上、作业错误多,这些问题大多出在上课这个环节上,课堂的效率不高,问题就多。
那么,请家教会产生哪些问题呢?
除了花钱比较多以外,因为现在家教的费用也是水涨船高,对于工薪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主要可能会产生下面一些问题:
第一,耗费时间。
现在的中学一般情况下都是一个星期上六天课,很多学校还有晚自习,有的学校晚自习还要上课,本身学生要上的课已经很多了,有大量的教学内容和作业需要用有限的课余时间巩固练习,而家教只有放到晚上或星期天,又要占用很多时间,这样会导致学生疲惫不堪。前面我们说过,很多家长喜欢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看不得小孩有一点空闲时间,这其实是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的最大原因。
现在我有不少学生,特别是一些家长要求高,自己也想考出好成绩的,一个星期七天都要上课,家教不止一门。说实话,我很佩服那些学生,居然心甘情愿,不知疲倦地在学校和家教老师之间奔走。但是我真的为他们心痛,现在的学生,真的是不容易啊。全世界的青少年,可能是我们国家的中小学生最辛苦了。
第二,重复学习。
很多家教是把上正课学到的知识再过一遍,没有什么新内容,也不可能有新内容,因为课堂教学是完全按照要求来的,既不能多,也不能少。重复劳动本身就是低效率的,也容易导致学习兴趣下降。
第三,本末颠倒。
学生上课不听讲,心不在焉,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不想听、不感兴趣。二是已经听懂了,不愿意再听。但是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有家教,听不听无所谓,反正有家教,到时候听家教老师讲也一样。
不知道你见过这样的孩子没有:他们上课不听讲,和同学说话,不学也照样会。平时和同学哄闹,不写作业,看到别人写作业复习功课还笑话他们死读书。他们给人感觉好像很聪明的样子,从不学习,但是考试成绩还不错。有人不明真相,觉得他们太聪明了,我学得那么吃力,还不如那些从不听课的同学。
其实这些孩子回去之后很用功,而且多半有家教,他们白天上课不认真听讲,全靠家教再上一遍。这样的家教成了孩子在学校里炫耀自己聪明,满足虚荣心的的工具,反而把正常的学习工作搞颠倒了,变成以家教为主,课堂爱听不听的奇怪现象。
请家教,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无论是时间还是教学量都不能和正常上课相比,要想通过家教达到把所有学过的内容重讲一遍的目的,那几乎是不可能的,还有,这不是没事找事做嘛,有必要同样的内容上两遍吗?长期请家教的学生有时会养成这样一种坏习惯,就是上课听不进去,非要听家教才行。这就是典型的本末倒置。
我自己不做家教,但是也受亲朋好友之托,辅导过一些学生,每次我都和学生说,千万不要搞错了,我只是帮助辅导一下,你们学习的主要阵地在课堂,课堂上不好好听,指望在我这里听,那是不可能的。
第四,产生依赖。
家教老师,有不少变成了学生的字典、题典,不会就问家教老师,自己懒得思考,长此以往,对家教产生了依赖心理。
我们一些学生,平时作业正确率很高,有时解题的思路还比较独特,和课堂上讲的还不太一样,但是一到正式考试,成绩并不理想。原因就在于,平时作业都有家教老师辅导,不会做的题目,家教老师帮他做出来了,他就觉得是自己的东西了,其实并没有真正掌握。
第五,引发冲突。
有一次,我的一位同事非常生气,问他为什么,他说一个学生拿了一张讲义,上面全是难题,不会做,要老师一题一题讲给他听。而这张讲义却是家教老师留给学生完成的作业。
老师愤愤不平地说:就他那点水平,基本的东西还没掌握,就好高骛远,做起难题来。家教老师不考虑学生的程度,净拿难题来显示自己水平。我成什么了?他不是有家教吗?我凭什么做他家教的家教?
家教和任课教师的作用应该形成合力,才有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但这恰恰是家教中最大的问题。由于教学水平、教学风格、教学方法的不同,学生常常在家教老师和任课教师之间游走,东学一点,西学一点,还经常有矛盾,结果事倍功半。对一个问题的不同看法和理解让学生不知道听谁的好。有一种情况经常碰到,就是家教老师对任课教师不满,影响了孩子对任课教师的信任度,而当任课教师发现学生有家教后,会认为学生不信任自己的教学,也影响了对这位学生的正常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