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教学、科研>>教研动态>> >> 正文

湖熟小学第二届“五四杯”数学赛课综述

发表日期:2016/4/23 13:17:15 作者:陈光耀 有1477位读者读过

湖熟小学第二届“五四杯”数学赛课综述

 第八周,湖熟小学第二届“五四杯”数学赛课顺利进行。举办本次赛课意在加强湖小数学课堂教学研究,落实小学数学教学课改理念,践行“以生为本”的高效课堂教学,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将选拔出优秀教师参加片级赛课和区级展示活动。历时三天的赛课活动,让湖小的青年数学教师在这烂漫的四月绽放出灿烂的花朵。

参加本次赛课活动的教师为工作未满5年的青年教师,七位老师精心准备,呈现了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课堂,赛课活动既锻炼了上课教师,也让我们对湖小的数学课堂有了较全面的把握。

主要优点:

1、赛课选手高度重视。

周五接到任务,教师们放弃双休日,备课制作课件,周一试上修改,忙的一刻不停息,据说有的教师试上了三遍。还有就是从教后反思来看,陈柯老师的《一个菜鸟的反思》,让一个上进的青年跃然纸上。

2、基于儿童和课标,确定合理教学目标。

从呈现的课例看,大多数教师在研究教材时,都比较注意把握年段特点和教学要求,研究学生的需要和水平,恰当地确立一节课中“教什么”。如:郑承鑫老师的《认识人民币》,巧用红包,串联课堂,符合学生胃口,既轻松有高效,特别是课中的拍手歌让教师、学生精神一振。王惠老师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时,适时让学生对比观察发现进位加的规律,引领学生思维走向深处。

3 精心设置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与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成为学习的主人。王惠老师的《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借助小棒在操作中理解算理,倪海琴的《认识分米、毫米》更是自始自终的活动贯穿,特别是1=10分米的猜想验证环节让低年段儿童的想象不是天马行空,无形中播下了探索实践的科学方法。

4、练习设计别具匠心。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新知识、掌握新的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往更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能使学生对概念进行深层次的内化,综合能力得到提高。郑承鑫的文具店购物体验,三个问题,不同角度,既巩固所学,又让学生的思维转起来。因为课堂时间把握的欠缺,陈柯和王惠老师的练习没上完,课后了解,其实他们都有自己的思考,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和新颖。

教学建议:

1、对教材的重组,用教材教,这些话没错,尝试也没错,相反敢在赛课时做勇气可嘉。退而思之,失败大多数,原因何在,早年前我尝试过、总结过:学情啊学情。为什么特级的课在南师附小的学生身上如鱼得水,到了理工附小却有点玩不转呢?我告诫自己:不要以自己的理性、(严密)逻辑去想象学生也会这样。记得我也曾说过:吴王和夫差的故事。郑承鑫老师的学情调查值得借鉴:课前,我曾拿一元纸币和1角纸币问学生,“你觉得哪张钱 能买到更多的东西?”大约一半学生指1角纸币。

2、“合作学习”任重而道远。本次赛课,每位老师均能依据“要求”在教学中设置“自主、探究”学习环节,然而让“合作学习”真实发生的场面并不多,多少有点走过场的感觉。让学生围绕一个话题自主思考后,在小组内依次交流,尔后你一句我一句全班交流,只能算得上形式上的“合作”。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需关注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内容形成全面、深入的认识与理解,更需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对话、质疑、总结等。

3、关注全体学生,除了教学目标的关注,实际教学时更应关注,赛课不仅展示教师风采,同样也展示教师平时的课堂管理成效。赛课中我们也看到一些不好的现象,我们要有一个原则:绝不能在课堂上加剧两级分化。

4、对课堂节奏的把握。节奏,玄妙的东西,我的水平只能意会,言传难为。一个环节详略得当,一个过渡不着痕迹,一片寂静时暗流涌动,一个笑容意气风发·······学生和你若即若离,不是刻意的教学而是自然的生长。

第二届五四杯数学赛课教师反思

一个菜鸟的反思

回想最近这一个星期,忙碌而充实。

在星期五(48日)接到师傅的“五四”杯赛课通知后,我就开始惆怅:定什么课题呢?几经周折,选定了《分数的意义》这一课。翻开教材,寥寥一页纸,一道例题,三个概念。怎么备这一课呢?很是犯难,于是决定双休加班。

周六强迫自己来到办公室,静下心来把教材看了一遍,完成书上、《补充习题》及《练习与测试》对应的练习。做一做练习,是我一直坚持的习惯,虽然题目对于我来说很简单,但我依然想借助题目的考点来体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从做题中试着站在学生角度猜想学生可能会在哪一块磕绊。带着做题的感受,我又重新看了一遍教材,在脑海里零零碎碎地设计着教学环节,记录下一些自己的想法。仍有一部分的设计缺失,想到了教参,参考了相关教案同时也稍加修改,在周日中午写出了关于本节课的第一份教案,做出了关于本节课的第一个PPT。说实话,自己做完之后还略有欣慰,毕竟中间有自己新的想法。

周日,拿着自己的“成果”给师傅审阅,些许时间后,师傅稍微一说,我就感觉到设计有不合理之处,连忙拿笔记录下需要修改的地方。大概40分钟的交流,我看着自己漏洞百出的PPT,很是惭愧。收拾心情,继续加班,开始修改工作。只不过这一次修改时,我会在脑海里模仿上课的场景,也联系所教班级的学情,联想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在确保工作基本完成后,结束了这一春意盎然的周末。

迎来周一在2班的试上,我既信心满满,又紧张害怕。复杂的心情,啰嗦的提问表述,不够熟练的生成与概括,不积极的课堂气氛,缓慢的课堂节奏,这些是我试上完的最大感受。回到办公室时,心里很不是滋味,很快又在想应该怎样修改,毕竟第二天就要正式上课了。

当天中午,带着一堆问题去往师傅办公室,继续磨课,师傅指出了几个注意点:

1、语言要精练,比如开头:关于分数,三年级就学过,谁来介绍下?简洁明了,教师少说点,好让学生多说点。还要仔细推敲自己要提出的问题,比如:这三幅图有什么共同点?(从数量上看)。

2、要让学生多讲,比如:题目可以让学生来读;分数概念的总结可以让学生比较归纳生成,在此基础上加以纠正,进一步明确。

3、在教学“由许多物体组成一个整体”时,可以利用前面的三幅图,先出现两个圆,让学生在思维上产生冲突,发现不是“一个”了,继而引导是“由六个圆组成的一个整体”,最后反问“里面只能有六个圆”么,得出结论可以“由许多物体组成一个整体”。

4、提问学生时,可以先请表达能力强的回答,这样可以起一个示范作用,减少不必要的误导。

听师傅讲完,我突然就感觉自己过去的三天真是有点瞎忙活了,课漏洞百出啊。还好为时未晚,我参照师傅的意见,利用下班后的仅有时间抓紧修改,连晚饭都不想吃,生怕只一吃晚饭的时间,就把记着的想法给忘了。

大概到晚上七点半,所有修改工作基本结束,但心里依然没底,担心自己掌握不了时间,把握不了课堂节奏,于是起身,打开教室的门,与其担心,不如在实战之前先自己演练一把。站在讲台前,尽管没有学生,却依然有莫名的紧张,给自己下了个死命令,一定要控制好时间。看好时间后,开始了自导自演的40分钟,在这40分钟里,让自己记住每一环节必须要说的,而且要说的精练的话,记住什么时候出示哪一张课件,记住哪一张课件、哪句话后要完成相应的哪部分板书,记住哪个环节需要停顿些许,引起学生思考……与此同时,还适时调整课件中每一个小动画的出现,力争让每一个细节都尽可能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很开心,顺利完成演练,不打无准备的仗,虽不是人人眼中的完美,但自己是在真正上课前没有放过该努力的机会,很坦然地迎接周二。

波澜不惊,这是我上课前的心情。反而是学生看到摄影机之后居然前所未有的紧张,课堂前半段几乎是按我预想的进行。“拦路虎”出现的很意外,在讲解“分数单位”时,有些不顺畅了,学生也有点吃力,我在惊险又紧张的情绪下结束了这一知识的教学。

上完课后,及时和甘校交流,甘校对这一节课的印象是,气氛不活跃。在我的前几次公开课中,最突出的就是课堂开放,而这一节课效果却没有这么明显。甘校提到:如果分数的意义形成采用活动形式,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纸片,画一画图,小组讨论每一个分数如何得出,最终来交流答案。这样学生也不会很紧张,课堂也会更活一点,更突显“以生为本”。我听完之后,猛然醒悟,是哦,我怎么被“代数课”给束缚了呢?或者说我居然没有往活动课方向想,不禁觉得自己思维过于狭隘了。

因为分数在三年级已经接触过,所以利用空余时间去询问了洪老师的意见。洪老师站在三年级学生的角度上给我指出了一些问题,也正是我自我感觉不好的“分数单位”教学环节,其实学生已经知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用几分之一来表示,因此不妨先找出四个分数中表示一份的数,也就是写出四分之一、八分之一、五分之一、三分之一,而这节课不过是在旧知的基础上给这个几分之一起了个新名字叫分数单位。我是赞同的,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展开新经验的学习会事半功倍。

整个准备过程,师傅像是一个默默陪跑的运动员,所以我照例听听师傅的想法。肯定了好的环节,但依然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作为新教师,教学经验缺乏,所以不能从学生的回答中进行有效地提炼;五年级的学生虽说不小了,但毕竟是群孩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评价,多鼓励,这样上课的发言会更加踊跃;让我难忘的一个词是“理性”,我就反省了,的确,平时教学,我好像总是有意或无意地“唯成绩论”,其实这种观念是种不平等的体现。作为老师,角色不单是工作上的师,也是课余生活中的友。我在想,也许再放下些架子,多弯下腰和学生交流,听听他们的趣事,学生会不会也会感受到我的亲切,增强对我的好感。不管怎样,都要试一试的,让自己“感性”些。

很开心能经历“五四”杯赛课,就像是被检阅一样,洗礼了自己;又像是一次突击战,给了年轻气盛的菜鸟一个历练。作为一个菜鸟,要时常看看老鸟,多反思,更无畏!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教学反思

陈士勇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什么?这是苏教版特有的东西,画图策略是什么?我感觉这是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我感觉画图策略是数形结合思想的雏形,这样的策略是具体实物到数学思想的一个过渡。

画图这个意识很重要

有的时候一些学生对画图感觉就是一个硬的指标,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没有感觉到画图策略的简便。在备课的时候,感觉这个画图意识真的很重要,怎样培养意识,关键就是制造冲突。

张庄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长50米,宽40米。扩建校园时,操场的长和宽各增加了8米。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出示题目时逐步分解进行:

1)长增加8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

2)宽增加8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

   3)长和宽各增加8米,变成新的长方形。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

由于受到上面两个引导就会产生干扰,不画就会产生问题,会少画一个正方形,就会少算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从而,通过画图能够产生解决问题的多样法。

    重点感觉简单的问题可以不画图,但是,稍微复杂的问题还是要画图的。

    二、控制变量法这个意识很重要

数学里有一个东西就是变与不变很有趣,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上一次师父开了一节公开课《积的变化规律》,这个内容就是解决问题策略的上一单元。

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几倍,积就扩大几倍。

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缩小几倍,积就缩小几倍。

一个乘数乘几,另一个乘数乘几,积就乘几个几。

上完这节课,看到这样的东西给我一种莫名的感觉。这样的东西能不能用在我们的教学设计呢?我们可以进行数学思想转化成我们的教学设计。①长变宽不变  ②宽变长不变  ③长与宽一起变。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感觉问题比较简单但是思考起来是往往是比较难的,虽然学生不怎么会但是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没有准备的课堂是比较容易遗忘的课堂

为什么会选择这节课?第一次上这节课的时候是两年前,那时是学校临时安排有领导来听课,叫我选择一节上时间比较短就是一节课准备的时间。现在想起来就是感觉上很不好但是没有什么印象了,所以有的时候课还是要好好准备。即使上的不好也没事,准备了可能由于自己的课堂管理能力和激励学生的能力还有课堂提问能力不足等等会有影响,但是它会给我们带来思考。

不足之处

在三班试上之前三班已经上过了,我跟师父有一种感觉,即使上过在上过了也没事,整体感觉比二班好一点,学生多少有点基础了,发言和冲突方面变的更加明了,学生更容易掉进陷阱里。如果再让我上一遍,我该怎么上呢?

画图能力和画图意识,是先有画图能力才能会有画图意识,虽然学生比较害怕画图但是还是要把他们的画图能力给夯实了才能去感受画图意识,这节课对本班学情来说重难点都是画图。我把课堂节奏拖的比较快,容量比较大,好的学生吃的好了,中等的学生没有吃饱,后劲的学生没有吃到,放慢这节课的节奏,少几个题,把时间留个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去发言说说自己在画图的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集中注意力来解决学生画图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

教学反思

顾云云

1、一年级的孩子对人民币已有一定生活经验,于是设计提问“你们认识人民币吗”,学生都很自豪地回答“认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不过,并不是每个孩子、每张人民币都认识,所以在开展“认一认”活动时,我提出2人一组仔细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你认识哪些?还要说一说你是怎样辨认的?”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觉的进一步认识了人民币。

2、同桌合作交流后反馈,请学生“上来向大家介绍你认识的人民币”,进而追问:“你们怎么知道每张人民币是多少钱呢?”学生的思维由发散指向集中,指出认识人民币的方法,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3、引用教材中的情境,提出:“1元钱,小明付10角可以吗?”当有学生指出1元就等于10角时立刻予以肯定,然后带着全班同学一起数一数,明确1=10角。虽然使学生知道1=10角并不难,但对其的应用是本课的难点,针对这一难点,我将教材中的“试一试”情境化,“小红也想买这本1元的笔记本,可她身上都是5角的,她要付几张5角就是1元?”“小刚身上都是2角的,他要付几张2角才是1元?”感觉学生在应用方面还很欠缺,在教学这个难点时,花的时间比较少,没有让学生在小组间动手换一换人民币,致使这节课的难点内能突。

 

 

课后反思给我留下的

湖熟中心小学  茅成

这次公开课,想说的特别多,又觉得说起来心里滋味很复杂。

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对于数学课设计,前几年总想着专研教材,去教好。现在更多的是想着用教材,不想按部就班,但是也不清楚这个想法是对是错。

还有就是对于自己的课堂,有点处于迷茫。现在也不知道是受外出培训大问题影响,还是看到很多公开课已经是大课堂左右,或许自己是囫囵吞枣,又或者是功底不够,所以在尝试的时候,显得粗糙。

尽管如此,自己还在这条路上实践着,因为当下,我看到了,我就想做。只是在走的过程中,如果有一只手来个拨乱反正,也许更谨慎些!

《认识人民币》我觉得教了几年下来,教材还是那个教材,肯定有它合理之处,但是不一样的是地区,是孩子,所以要考虑很多学情。在课堂中,怎样结合去用好教材是我想到的第一点。第二点就是上完觉得存在以下不足:1、导入,要简短的的介绍,然后分类,会更清晰;2、对于孩子理解1=10角,创设情境去试一试,效果最佳;3、时间预设不够,最后让孩子真正的去用还展现的不完整。

除此之外,很多人在问,学一门课,意义在哪里?对于数学而言,我觉得有两点是我考虑的:1、知道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有些知识用不到,但我们需要积累和传承;2、孩子们有所学,最好有所用,而不止于做题,所以活学活用有一定道理。

接下来我的每节课我都得好好想想怎么上了!

我得沉下来好好想想了······

放?收?

倪海琴

准备了一星期的“五四杯”赛课终于过去了,回顾这一周那是过的相当的充实。今年的赛课和去年不一样,不需要经历同课异构的“绞尽脑汁”,陈主任让我们自选内容,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就行,但光选什么内容就折磨了我好久,终于下定决心上《分米和毫米》这课。

这课内容比较零散又抽象,虽然学生已经学习过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但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仍不甚理想。究其原因,认识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过程,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学生要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认识。所以,这课上的好的话会比较精彩,但把握不好的话便成了学生简单的记公式。跟师傅大致讨论后便开始了第一次试上。第一次试上下来发现:一、时间不够用,才开始做练习题便下课了。对于这点把导入部分做了调整,听师傅的话放到了后面,上课是直接开门见山。二、教学毫米时不够细致,毫米对学生来说更加抽象,所以一定要放慢速度,让学生去好好感知。

和师傅磨了两次三次后最终呈现了星期五时的课堂,课后问过陈主任后做了如下反思:

该放手时就放手

现在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的,每次上课便牢记这一点,能让学生讲的我尽量让他们去发挥,让他们上台当小老师,孩子们很喜欢这样上课。整堂课总共有三条关系式:1分米=10厘米,1=100厘米,1厘米=10毫米,这三个结论都需要孩子们自己去发现。所以在设计时,我便设计了认一认、画一画、比一比、找一找等活动,让孩子在动手操作中去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用甘校的话讲:没有学生活动的课堂是不合格的课堂,所以牢记这点。

该引导的得引导

长度单位的学习对我们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所以完全放手给孩子是不行的,在关键的地方教师还是得适时引导,用手势来比划是建立长度单位概念的重要活动。所以在导入部分我便让学生比划1厘米和1米的长度,在新授分米时借助直尺比划1分米的长度。但是比划完让学生说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时,学生的回答比较有限,大部分都只能想到铅笔、钢笔、本子一类的,那这时老师就要引导:比如粉笔盒、开关等,甚至还可以在家庭作业中布置学生去家里找找大约1分米的物体。

放了该如何收?

整堂课设计了多个同桌讨论汇报的环节,但课堂组织力好像还不够好,在量1毫米时有几个孩子在忙自己的东西,放手给学生后如何再把他们收回来是我要好好反思和学习的。陈主任也给了我很多意见:比如用声音的高低、用评价、用眼神等等来“控制”学生,这些东西我想在平时的课堂中我就应该要去注意,要学的还很多,且学且反思啊!

《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教学反思

王惠

《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是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我设计这节课,目的在于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和口算的方法,进一步感受探寻口算方法的策略以及口算能力;让学生经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初步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获得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上完课后,我对教学环节进行了反思:

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上课开始,我以逛商店买东西导入,希望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从而诱发孩子们主动地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参与学习活动。

在选择这一课时,也是比较犹豫的,因为是比较多的涉及到了计算,在这一阶段学生的计算上的比较多,怎样把这一课时上的比较新颖,学生乐于去接受,我也思考了很久,最后在新授方面仍然是摆小棒,但在后面的巩固练习中,我试着加了两个游戏的环节,一个是开心大转盘,另一个是猜物品的价格,就是将书上的计算换了一种提问的方式,前面的两题没有变,但等到新授上完的时候,学生在尝试做练习的时候,效果却不佳,以至于后面的练习部分的内容没有讲完,上完这一课,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是不是新授是我引导的不到位,还是学生说的太少,以致不熟练,但是后来经过自己的一番思考和对学生的了解,发现可能很大的一个因素是前面第四单元学的计算比较多,进度稍快,加上第四单元后面还有几课时没上,学生对于进度有点跟不上。其实这个问题我在上之前已经思考过,前面的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已经学过,因为是刚学没多久,有一些学生对于这些已经学过的口算并不能很熟练运用,在学习新的不能马上适应和接受,总之,我在上之前,并没有把这些问题思考太多,课时的安排上也是存在问题的,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另外,低年级的教学,教师的语言、表情,都需要生动一点、自然一些,在这些方面我也是比较欠缺的,在之后的教学当中,我会慢慢的改变和适应,更多的亲近学生。

 

《认识人民币》教后反思

郑承鑫

47日在新秀班展评课活动中正好有这节《认识人民币》,整体很流畅,都在设计之内,气氛热烈,学生活动也多。可是,自己着手一步步准备才发现,要解决的问题层出不穷。首先学具教具就是个大麻烦。

展评课中认识元、角、分是直接课件出示,看图识币,可我觉得这样的认识不够深刻全面,对元、角、分的表象建立不够丰富。虽说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作支撑,但现实情况是1角、5角纸币和1分、2分、5分硬币在生活中已悄然绝迹。我想提供真币或仿真币给学生,可淘宝仅能买到1分和5分硬币,还剩1角、5角纸币和2分硬币不能解决。

所以,我想到换个教学内容,可是纵观教材,剩下的都是计算教学,难脱沉闷,且计算前后都有内在联系,基础不扎实也难出效果。反复斟酌,终于在周日定下这一课。

课前,我曾拿一元纸币和1角纸币问学生,“你觉得哪张钱 能买到更多的东西?”大约一半学生指1角纸币。我想到展评课是用三个大小相同的长方体从上到下来表示三者关系,于是把大小相同的长方体改成大小不同的长方形,做课件拉矩形时我就是比划出10倍定大小的,但是没有分割出来,我觉得只要有个整体感知就行。课后,陈主任指出把长方形分成10份。今天,看到《小学数学教师》上出了篇《人民币“分币”怎么教才好?》,文章中介绍了一种更好的处理方法:

1分钱有多大”可借助识数时所用小棒,帮助学生类比感悟:如果1根小棒表示1分,那么1角要用多少根小棒表示?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1元钱用多少捆小棒来表示呢?用小棒演示的同时,向学生揭示:今天我们认识的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就相当于一大捆小棒、一捆小棒和一根小棒之间的关系。1分虽小,但101分能凑成1角,101角能凑成1元,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钱。

在教学进率这块设计时也很纠结。展评课上是“维尼熊想买一元钱的蜂蜜,该怎么付?”,然后组织小组讨论。我觉得这样做有两个问题:1.现实情境中的蜂蜜不可能1元钱,不易于学生体会面值不同的人民币的实际币值;2.后面还有“买12角邮票”小组讨论探索的环节,有重复之嫌。但是有利也有弊:完全开放,可以用到5角,5分等,更能体现方法多样化,并且融合了例2中的换币问题。请教茅老师后,决定前收后放,采用直接告诉的方式。比较人教版、苏教版和北师大版本,对换算呈现的方式虽不尽相同,但都采用了等值兑换的直观图揭示角币和分币的进率。教材编写已经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对进率进行直接呈现,是教学的必然选择。由于突然断电,在这边的情景没发挥好作用,只能空口讲,显得话很啰嗦,后面只能自己反复强调,强行灌输。安慰小动物的环节算是展评课中的巩固进率环节,我把它放大,替换了教材中的付1元练习本的情景,想增强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