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茅成>> >> 正文

浅谈“共情”

发表日期:2016/5/18 14:14:37 作者:茅成 有639位读者读过

浅谈“共情”

湖熟中心小学    茅成

一位老人坐在公园的椅子上呜咽,他刚刚失去了相伴多年的老伴儿。男孩看到此情,跑过去看个究竟,他爬到老人的腿上,静静地坐在那里。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老人一下子就觉得好了很多,情绪也稳定下来。后来,男孩的妈妈问他对老人说了些什么,男孩答到:“我什么都没说,只是帮他哭泣。“

从生命开始的那一刻,我们的机体就具备了共情的能力。新生的婴儿听到其他婴儿的哭泣声时,所做出的反应就是自己也跟着哭;在看到小伙伴不开心时,很多仅两、三岁大的幼儿也会做出安慰他人的举动:他可能会把自己的食物、玩具放在小伙伴的手中,并且用肢体语言来表示他的关心。

我们能够了解别人的情绪是因为大脑中有被称为镜像神经元的神经细胞。这些神经元会因为看到别人微笑或皱眉而激活,通过对观察到的面部表情提供一个内在的模拟,并经由脑岛将讯号传递至边缘系统。

共情的能力由多方面所组成。比如情感识别,有共情能力的人首先要能够识别他人的情绪变化,这种对他人情绪的辨认与理解是社会认知的核心。而患有自闭症的儿童,他们的大脑发育没有到达这样的高度,所以他们也很少表现出与共情相关的行为和体验。具有共情能力的人时刻都很清楚,真正的情绪体验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而不是观察者自己的身上。虽然共情的效力是强大的,但也是有界限划定的。

婴儿的一些共情反应是纯粹、本能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共情的能力会慢慢的内化至价值观,直至成为道德行为的核心,这就需要儿童学会鉴别他人的情感状态,并掌握采取何种方式来应对。

培养儿童的共情能力,既是培养,那多为后天所得。共情行为是先天还是习得,不同理论流派的观点也不同。

如前所述,共情有其生理的基础;进化理论也认为,共情是人性的基本成分之一,有助于种族的延续;而社会学习理论则认为这来自儿童社会经验的积累,也就是说共情是习得而来的;认知发展的理论也同意这一观点,并进一步指出随着儿童的智力发展,在获得重要认知技能的同时,也影响着儿童运用共情行为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