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主探究实现自我构建
发表日期:2009/4/11 9:24:21 作者:无 有675位读者读过
学生自主探究实现自我构建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教学案例及反思
湖熟中心小学 洪琳琳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为此,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将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片断1]
师: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小朋友请来了汽车三兄弟,你们想认识他们吗?汽车三兄弟将带领我们小朋友去数学王国遨游一番,你们想去吗?
课件演示:相继开来了大客车(45座)中客车(30座)小轿车(3座)。
师: 根据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生1:大客车和中客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45+30)
生2:大客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45+3)
生3:中客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可直接解决这个问题30+3=33,一起口答)
生4:三种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45+30+3)
师:同学们一下子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真不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反思]
1、创设具体情境,是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动力
创设了具体的情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乘车去数学王国游玩”是个非常富有童趣的情境,老师有意地设置“陷阱”:想去,就得提出一些数学问题来,让学生置身于数学情境当中,学生急于想去玩,争先恐后地提出一些问题来,这样就产生了一种心理内需,这种内需就化为学生主动探究的动力。
2、问题让学生主动提出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教师给出,还是学生提出?通常,教学中的问题是由教师给出的,这并不能全盘否定,但问题若是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提出,则更能激起学生的探求欲望。老师只是适当的引导,学生一下子就提出了那么多问题,这些疑问都是由学生自己产生的,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自然而然就会更高、更主动。
[片断2]
探讨算法:
1. 学习两位数加整十数
师:轻声再读一读这个问题(大客车和中客车一共有多少座?)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用加法算,45+30。
师:怎样来计算45+30呢?你能借助摆小棒或拨计数器来算一算吗?
(学生自主探索、交流讨论)
师:谁能把你摆小棒或拨计数器的过程展示给大家?
(学生汇报展示小棒操作和计数器拨珠过程,教师点评和强化)
( 学生展示汇报——小棒(指名在黑板上操作):4捆和3捆合起来是7捆,也就是先算40加30是70,7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75。
计数器(指名操作演示):十位上原来有4个珠,再拨上3个珠是7个珠,也就是先算40加30是70,7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75。
师:如果没有小棒和计数器,该怎样来算呢?
生:先算40加30得70,再算70加5得75。(一起口答)
(板书:45+30=75(座))
2. 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
师:大客车(图)和小轿车(图)一共有多少座?怎样列式?
生:45+3。
师:你想怎样算呢?
(让学生选择操作小棒或拨计数器或直接思考的方法探索算法并交流,图略)
3. 比较归纳
师:计算45+30和45+3有什么不同?
生1:第一条是加上30,第二条是加上3。
生2:加上30只要在十位上加,加上3要在个位上加。
师:大家观察很仔细,在做这样的加法时,要注意十位和十位相加,个位和个位相加。
[反思]
1、鼓励创新,让学生发现计算方法
本片断通过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合作探究的多种算法,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2、尊重学生个性,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新的教学理念认为:应以人为本,从学生个性出发。片断中,提出“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甚至“你有其余的也可以拿出来,只要说得在理,都可以用”。这种开放性的教学,使得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积极性高涨,思维活跃,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理解和爱好数学的信心!
[片断3]
师:小朋友们已经自主探究出了“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了,那我们就到数学王国去遨游一番吧,数学王国里可是由好多有意思的题目等着你去解决的哦,让我们一起出发吧!
师:多媒体依次出示题目。
[反思]
由于原教材的练习形式单一,学生做起来会感觉单调枯燥,因此我设计了一些有趣的练习,充分调动学生做题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
以上几个片断,使我想到:要想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的快乐,消除对数学的神秘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就得打破“瓶颈”,把学生从后台推向前台,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学生就会获得自我探索、自我创造、自我成功、自我快乐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