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洪琳琳>> >> 正文

认识厘米、米教学反思

发表日期:2009/11/9 18:57:26 作者:无 有1050位读者读过

“厘米和米”这一单元,是学生在一年级“比一比”单元学习了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教学的。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对厘米和米这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有过接触,但即使经历了认识、巩固、单元练习、期末复习后,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仍不甚理想。究其原因,认识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过程,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学生要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认识。这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二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同时,有关厘米和米的操作与应用,涉及数数、操作技能和空间观念的内容,所以有一定难度。下面就这一单元的教学谈谈我们的想法。

   在活动中体验——建立表象

在教学中,会碰到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作业:“一棵大树高40厘米。”“小敏的身高130米。”……学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教材在呈现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时,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新知的理解,形成自己的体验。

     在估测中认识——形成概念

    1厘米、1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容易遗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让学生尝试利用自己肢体上的某些大约长是1厘米、1的部位或学习用品、生活用品中的1厘米、1来帮助记忆。如学生大拇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小指第二个关节的长大约是1厘米;二年级学生脚到胸口的距离大约是1,等等。记住这些身体尺,对建立1厘米、1的长度概念或进行估测都大有益处。

    估测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判断。估测与数的认识、量的计量相配合,能加深学生对数的理解,增强灵活处理日常数量关系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大胆估测,比较各自的估测结果,交流各自的估测策略,展示每个学生的独特想法,相互借鉴,不断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估测不是信口胡说。因此,估测一条线段长几厘米,一般不要让学生随便报出几厘米,而是要求他们想一想用什么工具、方法可以帮助估测。比如,引导学生通过用小手指尖到手腕的距离大约是10厘米来和这一条线段比较,从而得出更加合理的结果。教学中,教师除了注意挖掘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如身体上的其他部位或周围的其他物品进行估计、测量,增加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机会外,还要充分运用教材所提供的练习题。如,教学第52页第5题,学生完成练习后,要把估测的结果与实际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找出估测与实际测量的误差,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