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有感
发表日期:2016/6/3 17:16:12 作者:郑承鑫 有643位读者读过
今天听了两节“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风格迥异,各有千秋。
1.直接导入VS复习导入
段培老师直接展示收集邮票的情境图,“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一个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吗”,教学完“试一试”后讨论“今天学习的两道减法竖式和以前学习的减法竖式它们在计算方法上一样吗?”见学生们说不到点子上,段老师就在黑板上写了“57-23”和“43-7”,“有印象吗?”,“没印象!”有学生可爱地大声回答。
而左圣慧老师先复习口算,再复习“58-16”,回顾了用竖式计算的注意点。这样,在问“今天学的跟之前学的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时,学生立刻反应“今天学的都退位了”。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口算,以及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相比之下,左老师的设计更加自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循序渐进VS自由选择
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算法的环节,段培老师首先要求学生用小棒摆一摆或用计数器拨一拨,同桌两人合作。在汇报的过程中,有学生争抢着说自己还有另外一种方法,即列竖式的方法。依次演示完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的方法后,段老师再说“刚才提到用竖式也可以”,相机板演。通过摆小棒和拨计数器,借助直观,理解算理,再通过摆竖式,抽象算法。
而左圣慧老师要求学生先思考“想怎么算”,学生呈现出四种方法。(1)50-2=30,30-6=24;(2)用竖式;(3)摆小棒;(4)拨计数器。然后四人小组选一种方法进行合作。
我更倾向于左老师的处理。大部分学生在家长的影响下对“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是有所了解的,即使不理解算理,也能机械地模仿算法。很多学生会以自己能列竖式计算而倍感自豪。左老师没有强制先操作实物,后列竖式。让学生自由选择方法,更显灵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