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短跑训练理念的比较(转载)
发表日期:2016/6/13 0:00:00 作者:戴劭 有595位读者读过
通过对第10届全运会400米跑冠军王梁宇的访谈,对美国短跑训练理念进行了深入探讨。王梁宇曾前往美国进行过为期4个月短期集训,对美国短跑选手的训练印象深刻。
(一)中、美短跑成绩对比
中国在短跑项目上与美国的差距明显,近年来两国短跑在国际比赛中的成绩也证明了我国短跑项目与美国的差距。
100米 |
200米 |
400米 | ||||
|
男 |
女 |
男 |
女 |
男 |
女 |
中 国 |
10.17 |
10.79 |
20.42 |
22.01 |
45.25 |
49.81 |
美 国 |
9.78 |
10.49 |
19.32 |
21.34 |
43.18 |
48.70 |
差 值 |
0.39 |
0.30 |
1.10 |
0.67 |
2.07 |
1.11 |
(二)短跑技术训练的对比
我国对短跑技术的研究从最初的步频、步幅研究,到后蹬与屈蹬的争论,再到后来对加速模式及加速节奏的研究,都是从单一的角度去分析短跑技术,这种做法是片面的。应该承认,我们的短跑技术与代表当今发展潮流的美国短跑技术存在的差距是整体的、全方位的。因此,在与美国短跑技术进行比较时,应该从整体去分析。我国基层训练单位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青少年启蒙阶段的很多训练还是在煤渣跑道上进行,因此要获得高速度奔跑能力就必须加强后蹬力量的训练,蹬地腿的髋、膝、踝三个关节要尽可能地蹬直,进而错误地认为跑的动力是来源于支撑腿后蹬支撑发作用力,认为它是影响人们向前位移的唯一动力。此外,许多专家学者通过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我国与美国短跑在步频上没有差距,甚至还优于美国,而在步幅上却存在较大差距,这就更加肯定了后蹬的重要性,形成了跑的后蹬动力理论,形成了“后蹬型”技术。
美国青少年一开始就有条件在塑胶跑道上进行各种正确的跑的技术训练,在训练中注重摆动腿的前伸,通过先进的测量仪器把跑的技术动作反馈给科研人员、教练员和运动员进行分析,形成了以摆带蹬、以摆促蹬的“摆动型”短跑技术,使短跑技术更经济、更实效、最优化。
(三)短跑专项跑训练对比
1. 专项跑的速度节奏技术
美国对专项速度、速度节奏和速度耐力训练时的分段强度要求很高,每个分段内都要求运动员必须严格按照分段的时间来完成(强度),通常采用分段报时器进行报时。如进行300米速度耐力训练,每50米设置一个报时器,当运动员跑过计时器就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每跑50米的成绩,根据自己所跑成绩及时调整跑速,这对培养运动员的速度感和节奏感、合理安排体力和提高后程跑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我国在进行专项速度、速度节奏和速度耐力训练时,往往只要求运动员跑完全程的强度要求,对分段的强度要求不高,运动员在训练时经常会出现前半程过快后半程过慢或练习强度与目标强度出现较大的偏差,这就使运动员很难建立良好的速度节奏感,非常不利于后程跑能力的提高。这也验证了我国短跑运动员屡屡在大赛前半程不落后,后半程乏力的现象。
2. 专项跑的间歇时间和强度要求
美国在进行专项跑训练中安排了大量短间歇训练方式,对间歇时间进行严格的控制,例如,跑8个200米,每个200米要求26秒完成,间歇时间则是完成200米所用时间的4倍,即1分44秒。在训练中要求运动员必须按照拟定的强度完成,各组强度刺激的叠加作用非常明显,侧重整堂训练课的总强度,以此提高训练强度和发展运动员的心血管系统功能。而国内却很少采用这种短间歇的训练方式,多采用长间歇的训练方式,强调每组练习的强度,对整堂训练课的总强度要求不高。
3. 专项跑的次数要求
美国非常重视专项跑的训练,在训练计划中占有很大比重,每周5天的训练都有安排专项跑训练,而国内训练一般每周只安排2—3天专项跑训练,而有1—2天是安排身体素质训练。
4. 专项跑对运动鞋的要求
国内在进行专项跑训练时要求必须穿钉鞋,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把训练强度提上去。而美国除了比赛要求穿钉鞋外,在进行专项跑训练时都要求穿运动鞋。负荷强度的要求是以穿运动鞋完成为依据的,这无形中增加了完成训练计划的难度。
(四)短跑训练负荷量与强度安排的对比
运动负荷是由负荷量和强度组成,量和强度两者即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是对立统一的。任何一方的变化均会对另一方产生影响,其核心是以一定负荷量为基础逐渐向质过度,没有一定负荷量的积累就没有最终质的提高。如何合理安排负荷量和强度是长期困扰教练员的一个关键问题。
美国短跑训练的关键是制定合理的训练负荷、严格控制间歇时间、以量的叠加来提高训练强度。美国短跑每次训练的时间约为50分钟—1.5小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完成大运动量是不可能的。此外,他们对单次跑的强度要求并不大,那么如何使这有限的运动量发挥最大强度,高质量地完成训练任务呢?他们提出了短间歇、快节奏的方式,以量的叠加来提高训练强度,后一次跑的强度是前面所跑强度的叠加,后面跑的实际强度水平已经是多个刺激叠加后的强度刺激了,这不但提高了训练强度,而且对短跑后程的能力也有极大帮助,从而保证高质量地完成训练任务。
(五)短跑训练方法与手段选取的对比
训练内容和手段的选取与教练员的水平有直接的关系,教练员水平低就会直接影响到训练内容、方法、手段、调整、恢复等训练因素的合理安排。我国多数教练员在训练方法上沿袭旧的训练模式,只靠经验训练运动员,传统训练手段、辅助训练器械的创新很少,而且在训练中高科技手段应用较少,科学化训练水平较低,特别是先进的心理学方法、生物力学方法、生物化学方法等运用不够。而美国短跑训练的手段丰富、针对性强,与专项紧密结合。每一种训练方法、手段的选取都建立在有效促进专项提高的基础上。如做胶带练习时,要求后蹬、折叠、前摆动作一次性完成;后蹬、折叠的角度和前摆的幅度必须与跑的技术动作相符合,不破坏跑的技术动作,从而达到训练的目的和效果。
(六)短跑力量训练的对比
短跑运动员力量练习的设计与选择取决于教练员对现代短跑项目特征和技术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在选择和设计力量训练手段时,除了科学地确定训练负荷外,更重要的是考虑练习动作结构特点和肌肉用力方式是否与专项技术相符,从而把力量训练的效果有效转化到专项能力中去,这是提高短跑成绩的重要途径,是训练成功的前提。美国短跑采用全面力量训练与专项力量针对性训练相结合的手段提高运动员的整体力量素质,非常重视运动员上肢力量和平衡能力的训练,每次力量训练课都安排18种以上的训练内容,各练习内容的组数少(2—3组),间歇时间短,在力量练习中常采用健身球、胶带等作为辅助器械,训练的花样多,实效性好。
(七)短跑训练准备活动安排的对比
准备活动的作用是使机体逐步进入工作状态,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做好承受计划负荷的准备。美国短跑训练准备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短时间、高效率,其准备活动的主要指导思想是:使运动员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地调动身体的机能兴奋性,使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尽快进入兴奋状态。美国选手的准备活动为了保证肌体尽快进入兴奋状态,他们将慢跑改为弯道走跑交替和直道快速跑,快速跑的强度从65%逐渐增加到95%,这种准备活动的模式对缩短训练总时间、提高训练效率有积极的作用。
(八)短跑比赛设置的对比
随着竞技体育的市场化、职业化发展,运动员会面临更多比赛机会,赛期越来越长,准备期和调整期大大缩短,迫切需要教练员对传统周期理论进行改革和完善,转变过去那种大周期少赛次安排,代之以小周期多赛次的新模式。美国田径运动员比赛的设置也让我们的选手大开眼界。美国田径运动员的比赛往往被安排在周六进行,周一至周三严格按照正常的训练计划执行,注重跑的能力训练,周四进行速度训练,如:进行8个前60米加速跑后40米保持一定速度的放松惯性跑,周五稍微减少跑量,进行草地上的冲刺跑和短距离速度跑,周六上赛场。比赛完休息一天,到周一重新投入正常的训练,根本没有长时间的赛前调整和赛后恢复期。若遇到赛季,则每周六都会安排比赛,一年大概会安排20~30次的各类比赛,使运动员适应多赛次的比赛,并在比赛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比赛能力。
总之,中国田径界一定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邀请田径强国的高水平教练来华讲学,派遣国内优秀中青年教练到美国等田径强国去取经,提高教练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水平,开拓教练员的视野。同时,派遣有发展潜力的短跑运动员到美国训练,学习先进的训练理念,积累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