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郑承鑫>> >> 正文

从《确定位置》看“学习生长力”

发表日期:2016/4/15 9:55:19 作者:郑承鑫 有620位读者读过

活水亭观书有感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朱熹的这首诗恰当地诠释了今日活动的主题——生态体验,自然生长,观摩的《确定位置》这一课亦充分展示了“学习生长力”的魅力。

一.在冲突中产生需要

本课比较特殊,用数对确定位置是一种规则,一种方法。之前观看过的《确定位置》,几乎都是教师告诉学生“一般先写列,再写行”,而本课是在用数对分别表示“第4列第3行”(4,3),“第3行第4列”(3,4),“第3列第4行”(3,4),“第4行第3列”(4,3)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光看数对,仍旧无法准确地找到某同学的位置,同样是(4,3),究竟是“第4列第3行”还是“第4行第3列”呢?达到“愤”“悱”的状态。由此产生统一规定的需要:先写列,再写行。这一点是我在我所看过的其他《确定位置》课中所没有的。不生硬,无强权,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自然生长,顺势而为。

二.在尝试中不断体验

一开始尝试用各自原生态的一句话表示班长的位置(例如:班长坐在第一组的第四行的右边),由“组”和“行”认识了数学上的“列”和“行”;再用“行”和 “列”自由表达小军的位置(例如:第4列第3行);然后用点子图表示其他位置,学生在快速记录中创造出用各种符号表达;最后用简洁明确的数对来表示位置(例如:(4,3)),层层递进,逐步抽象。这个过程仿佛剥春笋,春笋的外表粗糙厚实,不能食用,是学生的个人生活经验和模糊的认知,一层层剥开,春笋的内核逐渐暴露,数对逐渐显现。学生尝试的过程也是自悟的过程,自悟即内省,是他人无法替代的,这样学习到的知识根基更扎实。

三.在应用中逐步深化

从教室中的数对拓展到生活中的数对,电影院,国际象棋,地球仪上的经纬度都是常用的例子。教师结合社会热点,介绍韩国人机大战,展示围棋棋盘,标出关键棋子——(L9),原来,行和列不仅可以用数字表示,还可以用字母表示。接着,教师出示公园平面图,只有几个点,能表示景点的位置吗?适时介绍了笛卡尔与蜘蛛网的故事。有了数学家的提示,添上网格线,就能顺利解决。在恰当的时间点连接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也为今后学习直角坐标系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