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郑承鑫>> >> 正文

《认识人民币》教后反思

发表日期:2016/4/16 10:32:28 作者:郑承鑫 有491位读者读过

47日在新秀班展评课活动中正好有这节《认识人民币》,整体很流畅,都在设计之内,气氛热烈,学生活动也多。可是,自己着手一步步准备才发现,要解决的问题层出不穷。首先学具教具就是个大麻烦。

展评课中认识元、分是直接课件出示,看图识币,可我觉得这样的认识不够深刻全面,对、分的表象建立不够丰富。虽说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作支撑,但现实情况是1角、5角纸币和1分、2分、5分硬币在生活中已悄然绝迹。我想提供真币或仿真币给学生,可淘宝仅能买到1分和5分硬币,还剩1角、5角纸币和2分硬币不能解决。

所以,我想到换个教学内容,可是纵观教材,剩下的都是计算教学,难脱沉闷,且计算前后都有内在联系,基础不扎实也难出效果。反复斟酌,终于在周日定下这一课。

课前,我曾拿一元纸币和1角纸币问学生,“你觉得哪张钱能买到更多的东西?”大约一半学生指1角纸币。我想到展评课是用三个大小相同的长方体从上到下来表示三者关系,于是把大小相同的长方体改成大小不同的长方形,做课件拉矩形时我就是比划出10倍定大小的,但是没有分割出来,我觉得只要有个整体感知就行。课后,陈主任指出把长方形分成10份。今天,看到《小学数学教师》上出了篇《人民币“分币”怎么教才好?》,文章中介绍了一种更好的处理方法:

1分钱有多大”可借助识数时所用小棒,帮助学生类比感悟:如果1根小棒表示1分,那么1角要用多少根小棒表示?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1元钱用多少捆小棒来表示呢?用小棒演示的同时,向学生揭示:今天我们认识的、分之间的关系就相当于一大捆小棒、一捆小棒和一根小棒之间的关系。1分虽小,但101分能凑成1角,101角能凑成1元,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钱。

在教学进率这块设计时也很纠结。展评课上是“维尼熊想买一元钱的蜂蜜,该怎么付?”,然后组织小组讨论。我觉得这样做有两个问题:1.现实情境中的蜂蜜不可能1元钱,不易于学生体会面值不同的人民币的实际币值;2.后面还有“买12角邮票”小组讨论探索的环节,有重复之嫌。但是有利也有弊:完全开放,可以用到5角,5分等,更能体现方法多样化,并且融合了例2中的换币问题。请教茅老师后,决定前收后放,采用直接告诉的方式。比较人教版、苏教版和北师大版本,对换算呈现的方式虽不尽相同,但都采用了等值兑换的直观图揭示角币和分币的进率。教材编写已经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对进率进行直接呈现,是教学的必然选择。由于突然断电,在这边的情景没发挥好作用,只能空口讲,显得话很啰嗦,后面只能自己反复强调,强行灌输。安慰小动物的环节算是展评课中的巩固进率环节,我把它放大,替换了教材中的付1元练习本的情景,想增强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