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放?收?
发表日期:2016/4/17 12:30:03 作者:倪海琴 有583位读者读过
放?收?
准备了一星期的“五四杯”赛课终于过去了,回顾这一周那是过的相当的充实。今年的赛课和去年不一样,不需要经历同课异构的“绞尽脑汁”,陈主任让我们自选内容,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就行,但光选什么内容就折磨了我好久,终于下定决心上《分米和毫米》这课。
这课内容比较零散又抽象,虽然学生已经学习过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但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仍不甚理想。究其原因,认识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过程,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学生要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认识。所以,这课上的好的话会比较精彩,但把握不好的话便成了学生简单的记公式。跟师傅大致讨论后便开始了第一次试上。第一次试上下来发现:一、时间不够用,才开始做练习题便下课了。对于这点把导入部分做了调整,听师傅的话放到了后面,上课是直接开门见山。二、教学毫米时不够细致,毫米对学生来说更加抽象,所以一定要放慢速度,让学生去好好感知。
和师傅磨了两次三次后最终呈现了星期五时的课堂,课后问过陈主任后做了如下反思:
一、该放手时就放手
现在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的,每次上课便牢记这一点,能让学生讲的我尽量让他们去发挥,让他们上台当小老师,孩子们很喜欢这样上课。整堂课总共有三条关系式: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这三个结论都需要孩子们自己去发现。所以在设计时,我便设计了认一认、画一画、比一比、找一找等活动,让孩子在动手操作中去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用甘校的话讲:没有学生活动的课堂是不合格的课堂,所以牢记这点。
二、该引导的得引导
长度单位的学习对我们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所以完全放手给孩子是不行的,在关键的地方教师还是得适时引导,用手势来比划是建立长度单位概念的重要活动。所以在导入部分我便让学生比划1厘米和1米的长度,在新授分米时借助直尺比划1分米的长度。但是比划完让学生说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时,学生的回答比较有限,大部分都只能想到铅笔、钢笔、本子一类的,那这时老师就要引导:比如粉笔盒、开关等,甚至还可以在家庭作业中布置学生去家里找找大约1分米的物体。
三、放了该如何收?
整堂课设计了多个同桌讨论汇报的环节,但课堂组织力好像还不够好,在量1毫米时有几个孩子在忙自己的东西,放手给学生后如何再把他们收回来是我要好好反思和学习的。陈主任也给了我很多意见:比如用声音的高低、用评价、用眼神等等来“控制”学生,这些东西我想在平时的课堂中我就应该要去注意,要学的还很多,且学且反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