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之认识乘法
发表日期:2016/9/30 16:40:57 作者:陈光耀 有1191位读者读过
同课异构之认识乘法
9月29日上午, 数学教研组举办了主题为“同课异构之认识乘法”的教研活动。 同课异构作为校本教研活动,既有利于教师切磋交流、探讨规律、实现目标,又有利于教师各显本领、各展所长,还能让教学异彩纷呈、方式多样,是一种有效的新教学形式,能加强教学交流,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全面深入地推进小学数学课程改革。
教研活动首先由王惠、郑承鑫老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展示了“认识乘法”的课例。两堂课内容虽然是相同的,但由于对课的理解不同,两位老师都展示了别样的风采。两堂课都是本着基于儿童,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下午教研,老师们畅所欲言,见仁见智,对两位教师教学设计展开评点,最后大家又对《认识乘法》这一课时的设计从头到尾进行了优化,以飨来者。
附:教学反思
《认识乘法》教后反思
:郑承鑫
1.多次感知“几个几”。
例1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察主题图,解决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问题。
试一试再组织学生动手实践摆一摆,进一步感知“几个几相加”,并逐步理解几个相同数连加算式的含义。今天的时间结构没统筹好,原本是想以再摆出“3个4”取代后面想想做做的第2题,然而实践证明显得拖沓。
“拍手游戏”意在调动学生多重感官,充分感受“几个几相加”,其实此环节实质意义不大,主要有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说出几个几是第一层次的,我觉得还是要拍完让学生说一说加法算式比较好。
2.尊重学生已有认知。
学生在学习这节课以前,有一部分学生已经认识乘法口诀,有的甚至能背出乘法口诀了。刘语涵的一番发言虽然很赞,可我很不期望她的精彩出现在一开始啊,不会处理这种优秀学生,只能有点尴尬地蒙过去。但又不能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置之不顾,一味地讲解给学生,而应该先让学生说说看,像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还有什么好办法写起来更简便?让学生自己介绍有关乘法算式。
3.在强烈反差中感知求几个几用乘法写比较简便。
由于学生是初次认识乘法,学生暂时尚不能体验乘法计算的简便。教学时通过创设对比强烈的情境,从“4个2”到“8个2”,再到“56个2”,通过列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在具体的数和写的过程中体会到求几个几是多少,有时用乘法写算式比较简便,为今后进一步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打下基础。
4.需要多样化、开放性的练习。
整体上成了头重脚轻的感觉,在“几个几相加”耗时较多,关于主题“认识乘法”笔墨不够,甚至想想做做一题也没上到。王惠设计的练习较多,有层次,也有一定的思辨性。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
王惠
1. 《认识乘法》是本册书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上之前,我认真看过教材,学习了几篇教学设计的方案,知道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认识几个几相加的实例抽象出乘法的概念。在上之前,我曾在另外一个班试上过,感觉在由加法过渡到乘法的时候,并不是很顺畅,有种一带而过的感觉,在教研活动中,陈主任跟我们说明乘法在二年级刚刚出现时,教师应该让乘法“隆重登场”,让学生感受到乘法的重大的意义和作用,这点是我没能处理好的,多台电脑图的出现没有让乘法的意义体现最大化,现在意识到应该让学生一步步循序渐进的说出有多少个2相加,可以用乘法表示,而我过度的“太仓促”。
2. 在例2中多强调4×2=8或2×4=8的含义以及4,2,8每个数字的含义,其实我在教学中是有提及的,可能没有过分强调,让学生在练习中会有一些困难或不理解。
3. 在练习中想想做做2,在研讨的时候,觉得这题应该着重去让学生摆圆片和讲解,“每堆摆3个,摆4堆”和“每堆摆4个,摆3堆”正好体现了几个几的含义以及乘法算式中每个数字有着不一样的含义,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
4. 开始引入的数字卡片2+3+6 5+5+5 3+7+8 4+4+4+4 9+1+6 2+2+2+2+2在让学生分类的时候,我不应该直接说出分为两类,学生有辨别的能力和思考的过程,我忽视了这一点,以及后面可以让学生说出几个几怎样表示成乘法的算式。
5.总之,在教学完这一课时,我有很多的感触和心得,也从教学实践和研讨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在今后会有所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