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郑承鑫>> >> 正文

被漠视的学优生

发表日期:2016/10/29 15:09:03 作者:郑承鑫 有627位读者读过

今天在教学“平均分”时,拿出小棒,板书分法的固定句式:把(  )根小棒,按每(  )个一份地分,分成了(  )份。请一个小朋友按照要求分小棒,分到小棒的小朋友站起来高举小棒,然后请其他小朋友对照板书说分的过程。每当分小棒的时候,举手率很高,大家都很激动地很渴盼地朝着分发的人,焦急地说“我、我”。这是一个能看出班级小团体,展现彼此亲疏关系的机会。分到小棒的人或满脸骄傲,或满心得意,没分到的人或一脸沮丧,或一声叹息。

热闹之中,看到聪聪居然脑袋伏在桌子上,与周围林立的小手格格不入,不一会儿,缓缓抬起来,居然眼睛红红的,泪汪汪的。聪聪是个有些女孩子气的小男生,情感细腻丰富,纯真可爱,学习优秀。我走到他面前查看,问他为什么哭。他委屈地奶声奶气地说:“你都不叫我。”我哭笑不得,这也是伤心的理由?对学优生来说,发言表现的机会更多地倾向于一般学生,很受打击吗?

相信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经验:课堂上,难度不大的问题让学习成绩一般或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而需要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让学习优秀的学生回答。

当我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后,扫视全班,会自动忽略积极举手的学优生,理所当然地知道他(她)毫无悬念地会给出一个完美的回答,而去寻找那些平时默默无闻的或者调皮的学生。有些学优生还是一如既往地举手,但仔细观察,他(她)们举得并不走心,他(她)把举手当成习惯,只是一种下意识的机械动作,清楚老师不会点到他(她)的名字。还有些学优生虽然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但不再举手了。

聪聪的哭,提醒了我:于情,我得重新关注学优生的情感,不能让他(她)感到不受重视,故意被漠视,受到不公正评价;于理,我得防止学优生注意力涣散,避免听课效率下降,继而影响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