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周亚婷>> >> 正文

听了许多课,依然上不好公开课

发表日期:2016/11/22 18:39:47 作者:43088 有857位读者读过

听了许多课,依然上不好公开课

韩寒有一句话特别值得人深思: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对我而言,听过许多课,依然上不了公开课。

以前特别喜欢听课,现在也是,只要有公开课就去听,时间一久,回头看看自己的课堂和教学水平好像也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提升。于是便陷入苦恼:为什么听了这么多的课,却依然上不好公开课?按理说,听了许多课就如同读了读了许多书一样,视野会打开,思路会开阔,判断会清晰,公开课应该越上越好才是,为什么我还是上不了公开课?

前几天区里举办“春华杯”竞赛,我特意申请去现场观摩,听了五节课甚是乏味,模式套路都一样,我不禁自嘲:自己水平不够还敢大言不惭?所以以下都是个人观点,博君一笑,不足针砭。

第一:公开课听太多了。

是的你没看错,的确是这样。公开课某种程度上和演唱会差别不大,你听过上百场的演唱会,会不会提高你的歌唱水平?答案不言而喻。听过上百场的演唱会欣赏水平肯定会提高。但是欣赏水平不等同于实践水平。听课基本上提升的是观课水平,而不一定是上课水平。因此听了上千节课,公开课依然上不好,不足为奇。

第二:公开课听的太杂了。

听太多的公开课就好比置身于春晚的舞台上,五光十色,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这位教师富有激情,那位教师充满浪漫;这位教师在平淡中悟真情,那位教师在激情中探索文本……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理,一千个教师就有一千种理念,一万个教师就有一万种风情。不停地听公开课就如同尽享饕餮盛宴,却无暇深究烹饪之道。所以当我们听了某个大拿的课后不由自喜回去我也这么上,可是你可以模仿他的萝卜雕花的样子,但你学不来他的刀工的精致之处,更别谈的别具一格的味道。正所谓学我者生,像我者死,我们像的人太多了,学的人太少。所以有的时候感觉自己的公开课有点像东施效颦,一味的跟风,迷失在光怪陆离的公开课中难以自拔。所以我最近正在下决心,找到自己的上课风格,跟着一个大师走,仔细琢磨,慢慢渗透,绝不依葫芦画瓢。

第三:公开课太秀。

总感觉上公开课就像是参加“中国好声音”一样。真的是使出十八般武器,争取让“对手”招招致命,还要不失大师风度。哪有那么好的事情。亮点频出一不小心也就弄得花里胡哨。比如说听了《珍珠鸟》一课,教师为了展现自己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带着学生走马观花似的找重点,学生听得一头雾水,听课老师在后面也是云里雾里,跟不上他的节奏,太跳跃了,你想炫技但必须得扎根在学情的基础上。再比如说《雾凇》的朗读,我就纳了闷了,是不是只要声音缓慢,抑扬顿挫就是有感情朗读?一片很美的文章硬是读出了朱自清《背影》的感觉来,似乎这种语调就是万金油,哪篇课文都可以。亏得台上老师笑得跟朵菊花一样连连点赞。

根据以上三点,我们不得不反思公开课到底是干嘛的?

反思一:公开课的作用是什么?

公开课是目前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和重要载体,它的作用不外乎两点。一是它的示范性:给青年教师作示范,教他们怎么上语文课。因为有示范性,所以一招一式要有规范。板书要精练美观,语言要生动有趣,教态要得体自然……二是它的引领性。公开课体现的是教师的教学思想、理念、方法和艺术,突出的是打破旧框架、创建新模式的变化,展示的是可操作、易借鉴的教学实践。它作为一种先进理念,一种改革创新的体现和示范,从而引导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新课程的实施。

反思二:“我”为什么要上公开课?

窦桂梅老师曾不止一次强调:“青年教师要多上公开课,公开课是青年教师提升自己的最佳途径。”想要上一节好课,即使是最优秀的老师也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平时看似简单的教材,此时却需要咬文嚼字,反复推敲。哪怕一个小小的疑问,都要查阅大量资料,以便获得可能用到的知识点。从简到繁,删繁就简,最终呈现的可能只是薄薄的几页纸,但纸张之外的沉淀和积累却能让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受益匪浅。

一节课毕,接受专家同行的指点评判。也许有不吝鼓励,有犀利刻薄,有委婉建议……在教师们各抒己见中,许多新思路、新感悟就油然而生了。

反思三:公开课为谁而上?

上公开课对青年教师意义重大,但如果上课、评课的过程教师始终只想到自己,那这无疑是一节失败的公开课。公开课,为了谁?当然是为了学生,这是理直气壮的答案!

有了这个标杆,我们可以明确:公开课不仅仅是看教师展示了多么出色的朗读水平,运用了多么精美的音乐和视频,更应该看这节课中是否静下心来聆听、解决孩子的实际问题,是否唤起了孩子的想象,教师和孩子一起走过了怎样从“不会”到“会”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