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朱婉钰>> >> 正文

树高尚师德,做四有教师

发表日期:2016/10/29 15:25:11 作者:朱婉钰 有624位读者读过

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和慰问广大师生时指“要弘扬高尚师德,淡泊名利言传身教,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引领学生全面发展、民族振兴结合起来,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学生爱戴、人民满意的教师。就是说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为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指明了重要方向。

一、要有理想信念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醒我们:“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更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因此,面向未来的教师应该是富有理想的教师,有理想的教师才能引领和创造未来。理想信念源自现实,又高于现实,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和崇高性。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一个有理想信念的老师,才能在学生心中播下理想的种子。

在我们身边,有太多师范或非师范毕业的年轻人,凭着对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向往和憧憬,懵懂而坚定地站上了三尺讲台,她们不仅把理想信念深埋在自己心中,更用自己的激情和执着,带领学生一起希冀迎接美好的明天,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让一批又一批的少年儿童充满了正能量。

做一个好老师,就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以渊博的知识教育学生,以美好的德行引导学生,以完美的人格影响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入学生的心田,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不断增强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和价值塑造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当今的中国正处于一个教育信仰或者说是信仰教育的时代,如果没有教育科学理论作为基础,教师的教育实践只能摸着石子过河,只能是一种经验性的试误教育。当教师,应当具有职业信仰,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有道德情操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做善”。教师要带头坚持修身立德,增强为人师表的使命感。教师的修身立德,是指广大教师通过修养自己的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一个有道德情操的好老师,应该把敬业爱生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准则。

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是一句空话,而应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也就是说,高尚的道德情操,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落实在行动上。我们身边有许多优秀的教师深深地明白“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因此平素总是加强修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力求以自己的高尚思想来感染学生,以自己的崇高品行来匡正学生,以自己的处事魅力来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成长,在一位位良师的循循善诱下成才。教师要达到育人的目的,就要在各方面做出榜样。要求学生热爱集体,教师首先要热爱集体,要求学生讲究卫生,教师首先要讲究卫生,要求学生诚实做人,教师首先要诚实做人,教师只有为人师表,教育才会有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有扎实学识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使命,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一定要有扎实学识。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

一名理想的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包括三个方面: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扎实系统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但对所教课程有精深的认识,还要有广博的知识。反观我们身边,大多有成就的优秀教师都是夯实博学而又学无止境的。她们会不远千里自费到各地听名师授课,会在听课上课后洋洋洒洒地写上数十处的反思,也会不断地去寻找更广阔的学习土壤:向前人学,向同事学,向学生学,向书本学,向媒体学,向生活学,向失败过的自己学,在学习与反思中她们不断地提升发展自我,更累积着自己事业走向成功的胜算。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育教学知识可以帮助教师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具备“学会学习、善于学习”的能力,不断汲取知识,扩大学识,做一个有渊博知识的教师,善于更新知识结构,树立并实践终身学习的理念,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四、有仁爱之心

孔子曾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更直接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开启孩子们心灵的大门,教师首先必须要付出最多的爱与热情。何为师爱?汶川地震中,生死危难之际,几位老师用展翅护雏的双臂向我们诠释了师爱的伟大。而身处平安和谐校园的我们,条件相对优越的我们,无需做生死抉择,也不用谱写人人传唱的师爱赞歌,但至少应当怀揣仁爱之心去做我们的份内之事,例如爱岗敬业、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赏识学生、感化学生等。

教师的宽容是一种无私的仁爱,是爱中有严,严中有爱。因此,教师要充分理解学生的需要,既包括学习的需要、成长的需要,也包括休息的需要、交友的需要等社会化的过程,特别要理解学生具有人格尊严的需要。教师充分的理解是师生间对话和沟通的导向,理解的过程就是师生双方相互探讨交流、交互作用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善于分享自己的感受,从而达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我们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梦之队”的筑梦人。让我们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弘扬高尚师德,争做“四有”好教师。这个过程需要假以时日,需要日积月累,需要反思提升,需要毕生追求!让我们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追寻,成长自己,坚信选择,收获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