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郑承鑫>> >> 正文

听《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有感

发表日期:2016/11/30 11:28:45 作者:郑承鑫 有559位读者读过

今天,我们数学组一同观看了张苾菁老师执教的视频《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整节课的总体感觉像是一条徐徐流淌的河流,顺利而平缓,表面波澜不惊,而水面下是思维的滚动式行进。对比其他老师的同一堂课,我觉得本课有以下几个特别之处:

一、找联系——策略的认知起点

    首先出示:小猴帮妈妈摘桃,第一天摘了30个。第二天摘了多少个?条件不足,不能解决。使学生更加明确,至少两个条件才能解决一个问题。

接着,选择条件:(1)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2)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在“为什么同学们都选第一个而不选第二个条件呢?”的思辨中使学生明晰“有联系的两个条件才能解决问题”,从而为学生形成“从条件想起”的策略提供有效的认知起点。

二、变式——巩固策略的拐杖

本节课有猴子摘桃的问题,有皮球下落高度的问题,还有在天平上称水果的问题,情境丰富,令人眼花缭乱。如若学生从一开始猴子摘桃的问题没有充分的体验并内化策略,换个情境往往会不知所措。因此,张老师充分利用了例题,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由此衍生出两道变式。同样的情境,条件之间数量关系发生了改变,还是同样的问题。“你还能像刚才一样试着从条件出发一步一步来思考吗?”平缓过渡,由扶到放,帮助学生进一步形成策略。

三、语言——策略的外显

    “根据哪两个条件求第二天摘桃的数量?”“你求出的第二天的结果对求第三天的数量有帮助吗?”。逐步使学生明白:利用题目中现有的两个已知条件,先求出第二天摘桃的个数,通过第二天摘桃

的个数,再求出第三天摘桃的个数,然后依次往下算。结合学生的发言完善板书,通过语言表述将内隐的策略可视化,从而形成初步的解题思路的模型。到“想想做做1”时,学生尝试说思路:先根据( )和(  )求出( ),再根据( )和( )求出(  )。教师并没有要求具体地解答问题,只是要求说出思路,在说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从“条件出发”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