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之《射线直线角》
发表日期:2016/11/26 16:07:58 作者:陈光耀 有1297位读者读过
同课异构之《射线直线角》
11月24日上午, 数学教研组举办了主题为“射线直线角”的教研活动。 同课异构作为校本教研活动,既有利于教师切磋交流、探讨规律、实现目标,又有利于教师各显本领、各展所长,还能让教学异彩纷呈、方式多样,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
教研活动首先由洪琳琳、乐庆、张贤伦老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展示了“射线直线角”的课例。三位老师的教学过程大体相同,但由于对课的理解、自己教学风格的差异,而展示了不一样的风采。洪琳琳老师的课偏重于理性,引导学生区分现实中线与理论上的线,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乐庆老师的课趣味横生,用“有始有终、有始无终、无始无终”来概括三种线,形象生动;张主席的课感性十足,语言和蔼可亲,教学细节到位,特别是角的的符号的书写教学。下午教研,老师们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对三位教师教学设计展开评点,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了对概念教学的理解。
附:教学反思
直线射线线段教学反思
乐庆
直线、线段、射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是学生第一次同时接触的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数学基础知识,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活动中,主要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线段、射线、直线,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利用观察实际操作判断等直观手段,逐步使学生理解三者的概念及意义,同时对意义的理解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学习时需要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实验操作、观察、判断等直观手段,逐步使学生理解三者的意义。
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马老师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注重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因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会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标理念。纵观全课,我认为特色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学习活动中构建知识。
在本节教学活动中,马老师让学生先根据斜拉桥的特点作图,然后对比,进而引出线段的教学并掌握它特征,然后通过形象的比喻在认识射线和直线。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为学生在区分三者的关系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在数学活动中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线段、射线、直线”这节教学时,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学生参与面广,在全员参与中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做、理解逐步来认识线段、射线、直线三者的区别,从始至终,全班每一个孩子充分参与动手实践,最大限度的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实现了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实践者,在活动中互相交流,互相探究。
3.巩固练习丰富多样。
这节课马老师设计了各种丰富多彩的练习题,如在学生总结出共同点和不同点后用身体形象比喻三者特征,让学生记住了他们的特征,出示的一组数线段,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有所提高。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基本实现了整个教学的设计意图,同时在探究活动中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教学反思
洪琳琳
1. 学生亲自实践和真实体验
作为概念教学课,我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经历数学的过程中逐渐建立概念。如,经过一点能画多少条直线,经过两点能画多少条直线?让学生亲自画了,体验了,就能得出准确答案,那么“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认识就自然而然地建立了。通过操作,让学生对自己原先的猜想进行了一次验证,也对这个知识点的把握理解的更加深刻。通过画角感受角的形成,掌握角的各部分名称。还有最后让学生通过今天所学的知识创作一副图画,这里不仅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是为了用数学,更让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发挥和培养。
2. 直观教学,简洁明了
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显示,可以把一些概念直观化,使知识简洁、明了,让学生容易接受。本节课中,射线和直线这两个概念是很抽象的,学生难以理解。利用多媒体的动态功能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屏幕上先出现一条直线,直线向两端无限延长,借助这样动态的演示,学生头脑中就会出现“无限长”的图景。讲射线时,将线段的一端向外延伸,帮助学生想象向一端无限延长的情景。这样,通过交互技术实现数学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让他们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了线段、射线和直线概念的涵义与区别。
反思:在学生比较三线的区别与联系时没有给予充分的讨论时间。虽然在三线的区别上学生能较好的说明,但对于联系很多学生就感到模糊。基本上学生只能知道三种线都是直的,没有学生能够说出线段,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对于这一点,我预先也估计到,并对如何引导做了两种预设,后来我采用了从线段---射线---直线的顺序进行引导,先画一条线段,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一条射线,两端都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从而说明线段和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但这样的引导仍然让学生感到不好接受。课后思考反过来引导效果可能会更好,既先画直线,然后在直线上取一个点,使直线上出现射线,再在直线上取一个点,两点之间的那一段就是线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