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陈柯>> >> 正文

《一一间隔排列》教学反思

发表日期:2016/12/29 0:00:00 作者:无 有703位读者读过

  “间隔排列”由四年级移到了三年级来让学生进行学习,成为三年级专项数学活动内容。随着受教学生年龄的降低,这部分内容学习的重点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是过多的让学生去解决间隔排列中的问题,而是关注学生“找”规律的过程,所以整节课我从“观察—探索—比较—发现”这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观察情境图,初步感知规律

  上课一开始便出示兔子与蘑菇、萝卜与白菜的图片,让学生猜猜下一个是什么,并通过观察感知这些物体都是一个隔着一个排列的,从而得出一一间隔排列的定义。

二、游戏分类、探索比较规律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我对教材进行了一定改编,这里我不再一味地让学生去观察,而是通过“男生女生来排队”这个游戏,让学生参与游戏中创造一一间隔,并且还设置了小障碍让学生去解决。通过游戏活动学生对一一间隔的认识更深了。由游戏到黑板上留下的数据,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通过比较发现两种物体只有在“数量差1”或者“数量相等”时才能组成一一间隔排列。再出示刚刚观察过的情境图,一解释了它们为什么能组成一一间隔排列,二让学生比较发现判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时,只要看两端就行了。

三、练习巩固、运用规律

  在这环节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通过判断谁多谁少、求物体具体个数等运用一一间隔的规律。在最后欣赏“间隔摄影”,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总结本课不足,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是要注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多思考;另外,也要注意学生回答问题的完整性,鼓励他们多发言,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另外,发现学生观察图像,得出规律很简单,但是后续的练习却不是那么容易,也就是学生对于规律的运用不熟练,如果加入画图方法,可以使得抽象问题形象化,或者也可以想象出排列的情景,所以我觉得在教学时应培养画图能力和想象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找到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