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周亚婷>> >> 正文

心理教育走进语文课堂

发表日期:2017/1/5 9:01:43 作者:周亚婷 有820位读者读过

心理教育走进语文课堂

摘要:作为基础学科重中之重的小学语文学科,由于自身的特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优厚的条件。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以教师的健康心理感染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与学生进行多向互动与交往。把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有机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在渗透式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  语文课堂   氛围   多向交往

课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新课程提出:“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目标,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意识,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困扰学习的心理问题,调节和优化学习的心理状态,有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基于对这一新理念的认识,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以教师自身的健康心理感染学生 

罗曼·罗兰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要发展学生健康心理,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教师自身拥有良好的态度和健康心理是前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整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以健康向上的情趣带动整个课堂气氛。从走进课堂的那一刻起,就保持真诚的微笑、友善亲切的话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语文课在有爱国主义内容的课文时,教师要洋溢着正义之情、爱国之情,以你的爱国之情的曲折起伏去叩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的心潮随着你的心情激荡澎湃。讲课时,常常给学生恰到好处的一个笑容、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这都使学生倍受鼓舞;有时沉闷的课堂会使学生产生压抑感,如果教师适时讲一个小笑话,则会使学生开怀大笑,立即兴奋起来当学生回答问题或者提出问题有困难时,老师的一个鼓励的眼神或动作又可以减轻或者化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并会主动地将压力变为动力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不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且学生学得快,学得轻松。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体验到学业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意义感和价值感,从而对学习保持持久浓厚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对话,以民主的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热爱、尊重、理解、相信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开心的事情。

二、在语文课堂中创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课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新课程提出:“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目标,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意识,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困扰学习的心理问题,调节和优化学习的心理状态,有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基于对这一新理念的认识,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以朋友的身份走进课堂

试想:一位摆着架子,整天板着脸不与学生沟通的教师,怎能让孩子们没有心理负担地与你接触?又怎会使他们学会与人交往呢?小学生心理状态还不成熟,遇事容易受挫折,便会产生心理压力,这时,就更需要教师做他们的知心人,耐心倾听他们倾诉,敞开心扉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减轻压力。那样,他们才能逐渐学会与人沟通,敢于面对挑战,适应社会。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间如若建立起了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发言必将积极许多,因为他们没有太多顾虑。他们在语文课上回答问题是完全不拘束的,胆子特别大,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没有了心理负担,思考的环境也轻松了,自然,效果也就更好了。我经常和学生这样说:你们既然承认我是你们的朋友,那我们之间就没有隔阂了。朋友间是不必小心翼翼地相处的,有什么说什么,想到什么说什么,有道理就行。我做得不够的,你帮我指出;你做得不好的,我帮你纠正,以诚相待才是关键。错了有何妨?在朋友面前出点错不害羞,反而有益,因为朋友会真心帮助你。我们班的学生与我关系特好,下课时有事没事总爱来找我聊天。当然他们也敢"顶撞"我,有时,几个"吃了豹子胆"的学生还会给我捎来纸条向我提意见。 份去接近学生,相信学生的心理负担也就不存在了,各种学习活动也能顺利开展了,并且,通过教师对学生的爱,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感化,为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2以长辈的身份开导学生

教师的身份应是多重的,教师的责任也是多方面的,朋友式的平等关系让学生有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然而学习上的困难等还会使他们产生忧虑。如有的孩子,父母对其学习的期望值很高,这些学生每次考查前都会忧心忡忡,怕万一“失手”,该如何是好?教师此时就应以长辈的姿态出现,告诉学生成绩并不代表全部,它只是我们平时学习的一次并不全面的检查,况且,语文这门功课不是一个分数或等第所能测量出来的,只要你认真学习,学得能力,学到本领,不要太在乎这一两次成绩,如果我是你的父母,我会理解你的,相信你的父母也会的。细心开导,孩子们逐渐会对此忧虑慢慢减轻。然而,解开了束缚后,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佳。

三、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多向交往

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叉联系,叫多向交往。多向交往具有多层性、自主性、求异性、情趣性、差异性等特点,因此它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符合因材施教的特点。因此教师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多向交往,便能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1、活用切实有效的启智方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通过一些特定的行为来向学生传达他们的期望信息,只有当教师采取恰当的方式,坚信“只要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形成适度的高期望,才可能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课文是个好例子,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即是识字的重要途经,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即能训练思维,发展智力,又能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例如,学了《麻雀》这课后,我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思考,给文章换题目发散学生思维,有的把题目换成《母爱》,有的换成《拼搏》等,变换题目的训练即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又发展了孩子们的概括能力。再如《趵突泉》一课,写小泉大大小小的水泡五光时十色没有哪种珠宝比得上,我让学生给它变换句式,学生经过讨论认为,改成“……哪一种珠宝能比得上?”效果更好,因为反问句能够使语气更加强烈,增强表达效果。在阅读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问题,让学生在创新思维训练中看到一片新天地,实践中勇于创新,敢于开拓奠定基础。

当学生经过努力,克服了困难,取得了学习上的胜利时,就会感到自己的智慧和毅力的力量,体验到一种刻苦努力获得成功的幸福和喜悦,学习情绪和课堂心理气氛就会为之大振。

2、培养好奇乐学的积极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有敏锐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牢固的记忆力。学生有了好奇心才会积极的观察思考、展开创新思维的内动力,所以在教学中我经常向学生提供能引起观察和思维变化的情境,从 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启发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努力创新,让学生展开想象的训练,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于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参与中、在亲身的体验中获得成长与发展是可行的。

3、诱发探索新知的学习动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具有巨大的心理潜能,小学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时期。为提高民族素质,应从小加强小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创造力的培养。因此,在课堂上对学生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等各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提高学生创造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的主阵地。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事实正是如此,有了想象力就能在脑海中再现各种事物的形象,就能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出各种新形象。小学生思维活跃赋予想象,但是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不是天生的,想象力形成依赖于社会生活实践,依赖于教师的启发。

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这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十分必要。例如:学完《一路花香》后,我让学生们尽情想象,如果自己是一只水罐,是愿意做好水罐呢还是坏水罐?为什么?学生们各抒己见,每个同学都把手举得高高的,准备发言。在整个答辩的过程中学生们明白了世界上每个人、每样东西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我们既不能骄傲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只要恰到好处的利用自身的特点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是的在课堂上,我正是艺术地利用这些“空白”发散了学生的想象,激起了学生情感交流和求异思索的冲动,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课堂心理气氛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人格发展以及社会化进程。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对于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而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营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教师是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创设者和维护者。教师与学生在心理上达到协调一致,师生双方产生活泼、愉快的情感交流,教师在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气氛包围下成功地进行教学,学生在心理稳定,信心十足的心态下不断尝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教学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因此,教学活动中,应注重教师与学生心理协调的艺术,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真正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可以说,什么因素对于他们的心理状态最具影响力,就应选择和确定什么样的教育内容,而不应当是某种学科知识的体系。心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了解一门学科的知识,而是要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