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丰富生命存在之美
发表日期:2017/2/12 21:52:08 作者:43088 有947位读者读过
阅读,丰富生命存在之美
当年偶然听到日本陶陨大师宗次郎的《故乡的原风景》,在不经意间为之着迷。透过清新悠扬的陶笛乐音,触碰到他对于自然万物与山川土地的感怀时,我就在想有没有哪一本书能够将日本的这种枯山水味道展现到淋漓尽致?细致到山川自然、草木花虫、阴晴圆缺、无常人世都能含英咀华?然后我就找到了《枕草子》。
这是一本随笔集,文中涉及范围相当的广,包含山川草木,花鸟鱼虫,饮食男女,身边琐事与宫中节会等等。作者清少纳言用极简的笔触将这些细微之处一一记录下来,让人感觉世间万事万物的妙处都可以通过耳目流淌到胸中化为一种情怀。再通过笔尖书写下的,是超越形与色的本真,与宇宙山川草木虫鱼浑然一体,全然不见修饰的呈现世界最初的面貌。让人感受到来自自然琐事、心性本源的清朗情意。
这是我第二次读它,但依旧会感叹于清少纳言对自然界中不经意而转瞬即逝的美的捕捉,对人间万种事态的敏锐察觉,她的爱憎喜怒总是鲜明而不失含蓄,时时透出率真的稚气却偏要作出老练的姿态。也有豪情顿起,挥笔泼墨时,时而也会在情人面前露出小女人态,女人味十足,俗中带雅,单纯而细腻,颇让人为之心动。
《枕草子》的美不仅在于作者在枯淡静寂中探寻让人感时感叹的事物,更在于她的语言文字的简淡优雅。其文笔语言不似水墨色彩,一层一层一点一点的晕染;也不像油性颜料的层层覆盖堆砌,虽然浓烈绚丽,但在气质上略显急躁;也不是工笔细描依靠词汇的堆积与句式显得缺乏底气。她只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轮廓,甚至连形状都不必描绘,仅清清淡淡地将简单名词排列出来,已有盎然情致跃然而出。就像丰子恺的画,王维的诗,明朗疏淡,清丽无双,是卸去了脂粉的语言本身的味道。如开篇的《四时之趣》:
春天是破晓的时候最好。渐渐发白的山顶,有点亮了起来,紫色的云彩细微地横在那里,这是很有意思的。
夏天是夜里最好。有月亮的时候不必说了。就是在暗夜,许多萤火虫到处飞着,或只有一两个发出微光点点,也是很有趣味的。飞着流萤的夜晚连下雨也有意思。
秋天是傍晚最好。夕阳辉煌地照着,到了很接近山边的时候,鸟儿都要归巢去了,三四只一起,两三只一起,急匆匆地飞去。这也是很有意思的。而且更有大雁排成行列飞去,随后越看变得越小了,也真是有趣。到了日落之后,风的声响以及虫类的鸣声,不消说也都是特别有意思的。
冬天的早晨最好。在下了雪的时候自不必说了,有时只是下了霜,或者就是没有霜雪但也觉得很冷的天气,赶快生火来,拿了炭到处分,很有点冬天的模样……
雪天的早晨躺在床上,细细咀嚼这段文字,不由想到宋代无门和尚有一首偈语:“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春夏秋冬人间四季各有美好情趣于其中,静心赏玩,其中的乐趣自不必说。就如窗外飞雪乱舞,大地的万物静立不动,雪地里的人们和远处的树木构成一幅清纯的淡水墨画,不用太多的渲染也是一种少见的纯美。掠过宁静的眼眸,滑入如水的心境。此情此景中何来浮躁苦闷、喜怒哀乐?思绪早已在在大地的某个角落,在冰封的小河旁,在如幕的原野里,在凛冽的寒气中,静静地沉默。蓦然回神原来在雪中,生命原来可以如此单纯,心情原来可以如此宁静悠然,寂静的万物似乎也有趣起来。
前几天回南京上班,一路风霜雨雪,行李笨重,苦不堪言。晚上续写《枕草子》可憎的事:冬雨潇潇,本是意境缠绵之时却要长途跋涉;廊檐悬着的雨水晃晃悠悠最终还是滑落脖颈,毛骨悚然的刺凉;撑开雨伞,伞骨和珠尾的脱落,心生烦躁;路人健步,溅起的泥水沾在小腿上,寒意遍身;行李勒手,指腹乌紫,指甲苍白……一切都那么的可憎,然最最可憎的是写不出清少纳言的枯山水味道。
读了《枕草子》就觉得世间有些书,是可以一读再读的。在风清日朗,或是雨声滴阶的闲散时刻,随手拿起,一篇篇看下去,不是为了虚度光阴消磨时间,也不是为了积累知识获得智慧,只为了让脸上僵硬的线条柔和下来,粗糙的心细腻起来,紧张而又繁忙的生活舒缓下来,生活中的风霜雨雪不再畏惧。我们能够开始对人、对世界、对生命能有一种更好的理解并且能够丰富其存在的美,或许这就是文学和阅读最终的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