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构出别样风采
发表日期:2017/3/26 8:30:07 作者:14444 有1010位读者读过
同课异构,构出别样风采
—湖熟小学数学组开展第二次同课异构活动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校教师成长,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3月22、23日上午,我校举行了本学期第二次数学组同课异构活动,内容是一年级下册的《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茅洪锋校长及所有数学组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首先是由杨柳老师执教,杨老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加法问题,并解决问题。堂课上杨老师通过摆小棒让学生理解算理,在抓住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同时,更注重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杨老师是一名工作未满一年新教师,但经过一个多学期的磨练,上课和之前比有了很大提高。
23日开始的第一节课由顾云云老师执教,顾老师在探究新知这块,注重引导学生去探究、交流,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让学生展示各种算法,如摆小棒,拨计数器等理解算理,充足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对算理的把握水到渠成。第二节是由倪海琴老师执教,倪老师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采取小组合作摆小棒----展示摆法----整理算法----归纳算法的教学层次,引导学生在一系列摆、想、说、议、听的活动中,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入,使抽象的算理形象化。倪老师的课件准备的非常精致,适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过程处理的更是到位而不越位。
在下午的研讨活动中,首先由上课教师自评,随后听课教师们畅所欲言,对三位年轻老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三位教师同课异构,集体备课共同研讨,同中求异,凭借个人的教学风格,让一年级的学生在轻松、愉悦氛围中,积极思考、大胆表现。特别是倪海琴老师在班上尝试让一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给听课老师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最后,陈光耀主任对三节课进行总评,他抛出话题:学生会计算了教师教什么?他提议教师们在教学活动中应多关注学生,关注课堂中生成的东西,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比如: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等,而不是仅仅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要从一年级开始培养。
同课异构,让大家看到了三位年轻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也构出了她们别样的风采。希望我校的这种同课异构的活动能越走越远,更期待专家们的指导。(倪海琴供稿)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教学反思
杨柳
这是我第三次上公开课,所以从备课到上课这一整个过程,我觉得我还是比较重视的,我自己也比较用心。对这节课,我有如下的想法或者说反思。
时间没有把握好。这节课主要是计算,重难点在于让孩子理解计算的算理。我明显经验不足,总是担心孩子理解不了,所以会把计算的方法原理反复强调、反复提炼,自认为会帮助孩子理解,事实上是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了,显得冗长多余,时间上也急急忙忙。我认为这属于备课的的失误,我应该在备课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各个学习活动环节的时间,稍加计划,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下次要更加认真。
不会提问。我认为,我现在最大的缺陷在于不会提问,有时候,我提出一个问题,孩子都不太理解是什么意思,而且我会把简单的问题描述的很细致,孩子听起来反而吃力。我现在学习到,提问要精练简洁,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不能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机械地按照教参去提问。提问这个技能,真的需要动脑筋去设置问题,既要简洁,能让孩子听懂,又要能通过提问,推进课堂教学的进程。能做到有效提问,需要对教学内容反复琢磨,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连贯关系,还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设想答案,才能让提问发挥作用。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我师傅在讲摆小棒的时候,用了“怎么摆?怎么算?”就轻松地发掘了孩子的思维,让他们明白摆也是有讲究的,摆可以为算服务,算的时候要有先后顺序,以方便为主。而且通过这个“摆”字和这个“算”字,可以轻轻松松的从小棒过渡到算式上来,非常自然。我觉得真的是我需要学习的。
活动内容我需要更丰富些,需要一些创意。精彩的课堂需要精彩的互动,我上课重在“讲”,却忽视了互动。我甚至于丢掉了一个重要的“拨计数器”环节,原因就在于我忽视了活动的重要性,学生动手操作,可以方便他们理解知识,课堂也不会显得枯燥无味。我一定要学会转换角色,不是以老师为主体,应该以老师为主导。
每次上课都是一次展示自己,并且发现自己锻炼自己的过程,不管好坏,我觉得我都要抱着继续学习的精神,不断加强自己教学能力,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顾云云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这节课的重难点是:掌握计算方法并理解算理。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数学信息,并提炼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从而列算式45+30、45+3、30+3、45+30+3,紧接着揭示今天的主题,主要研究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为了让学生掌握口算的方法,理解算理,我把重点花在了学生的探索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在具体的活动中,边动手操作边说方法,实现手脑口并用,把思维过程和动手操作过程结合在一起。最后提炼方法,无论是摆小棒,还是拨计数器,都是整十数与整十数相加,一位数与一位数相加的。
这节课上完之后,我最大的感觉就是时间不够,练习都没来得及进行。我发现在动手操作这一环节中,我比较浪费时间,其实学生都会口算,老师只需要充当一个总结者就够了,把他们在动手操作中的方法总结一下就够了,但我就怕学生不会,耗时太多,其实我应该相信学生,做到真正放手。其次就是我发现我的上课情绪情绪很平静,声音很平淡,不够吸引一年级孩子的注意力及兴趣,面对一年级的学生,我应该先把自己的情绪调动起来,声音抑扬顿挫,上得激情澎湃,这样我的学生才能学得津津有味。希望在我以后的课堂中能够进行改进,提高。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教学反思
湖熟小学倪海琴
本节课的学习既是前面学习的整十数加整十数和整十数加一位数口算的拓展,又是以后学习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一方面要培养孩子的计算能力,发展孩子数感,同时也要培养孩子观察、操作、对比等各种数学学习能力。
教学一开始我就先设计了两道学过的题,帮助孩子重温数的组成以及相同数位上的数可以相加、减的认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一、在情境中学习
传统的计算教学比较枯燥,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充分利用课本三辆车的图把它改编成去春游,让孩子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计算,使计算教学成为孩子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了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操作中交流
《课标》中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上,在孩子列出了算式后,我采取了同桌合作、交流、汇报的方式。在备课时对这块是有担心的,毕竟一年级孩子还小,课堂上对他们如此放手他们能行吗?但是不试一下怎么知道,所以最后呈现了这样的课堂。与其说是一种尝试,更可以说是一种挑战吧,能让孩子和老师一起学习进步。因为有了自主的操作经验,所以孩子们能很快地理解算理,知道45+30中的3是指“3个十”,45+3中的3是指“3个一”,但有些孩子他能理解但不会说,还需要老师适时地引导。
在游戏中练习
在练习的环节中我采取了游戏闯关的方式,这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孩子们敢于挑战乐于挑战,能让他们在整堂课中都保持较高地学习积极性,但由于时间关系,后面几道精心设计的题目没来得及讲,有点遗憾。
下午的数学组研讨活动,听课老师提出的意见我觉得非常宝贵,也让我对这课,对一年级数学有了一点思考:
1、“看似会”与“真懂了”
学生的生活经验各不相同,家庭教育也各不相同,孩子们的数感也各有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孩子没教之前就已经会了,而有的孩子即使在教学之后仍有困难。面对这样的差异,我们该怎么办呢?是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都吃“同样的饭”?还是因为内容简单,学生会了,就直接简单执教还是放手多练习就可以了?
2、孩子的能力培养并非一朝一夕
一年级的数学课本上,大部分都是计算,是一个打基础的年级。那只要培养孩子的计算能力就行了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在数学的课堂上,要注意孩子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在教学中,我们可能急于求教学结果,忽视过程,这对于孩子们能力培养就显得欠缺。在今后的课堂上,我会多吸取别人的意见,多关注孩子的数学素养培养,我也知道这并非一朝一夕,但是我会在每一节课当中注意这方面的培养,相信孩子们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