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校本研修>> >> 正文

湖熟小学第三届“五四杯”语文赛课圆满结束

发表日期:2017/4/5 11:34:58 作者:陶秀花 有1274位读者读过

湖熟小学第三届五四杯语文赛课圆满结束

为了不断促进和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育教学水平,给青年教师搭建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平台,湖熟小学利用第6周和第7周两周的时间组织12位青年语文教师参加了校级“五四杯”赛课活动。本次活动以进一步落实“清晰目标、明确重点、以学定教”课堂教学目标为主题,倡导青年教师们追求高效的课堂,要明确课堂需要教给学生哪些知识,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本次赛课与以往不的是广泛征求参赛教师们的意见,让他们自己选课,尽量安排同年级教师上同一篇目的课文,这样既可以促进交流又有可比性。如一年级同上课文是《蚂蚁和蝈蝈》,分别是杨静、史亚丽、江洁三位老师执教。三位老师都能注重调动儿童上课的注意力,将朗读教学与识字写字相结合。杨静老师的教学更娴熟一些,她带领孩子边读边识,将识字教学这一目标落实得很到位。再如三年级同上课文是《荷花》,是由蒋珊珊、戴玲娣、朱婉钰三位老师执教的。她们在课堂引导学生赏析片段,体会用词准确性,其中戴玲娣老师的课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另外本次赛课可以看出老师们的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如赵芮老师执教的六年级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她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形象的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让学生在朗读中反复品味,随即又让学生在课堂练笔,要求运用这两种描写方法写一个班上的同学让大家猜一猜。

本次赛课活动,老师们的听课热情高涨,大家在活动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有效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深层次交流。同时,本次活动也营造了专业成长你争我赶的良好氛围,杨静等3位教师的课被评为一等奖,周静等4位教师的课被评为二等奖,其余为三等奖。

湖熟小学第三届“五四杯”语文赛课教学反思

巧设情境,实现趣味阅读

——《蜗牛的奖杯》教后反思

湖熟小学   

《蜗牛的奖杯》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童话题材的寓言故事,主要讲了善飞的蜗牛获得了飞行冠军以后,自我陶醉,不思进取,结果翅膀退化,丧失了飞行能力。让学生懂得在成绩和荣誉面前不能骄傲自满的道理。在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独特的读书体验,创设多种情境,促使学生在趣味阅读中发现、研读、品味,从而理解内容,感悟形象,品味课文的语言文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一、体验角色 读出个性

在本课教学中,对课文的读贯穿了整堂课。“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童话故事所表述的语言一般都是儿童化的,比较浅显易懂,在教学童话故事时,可以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交流阅读收获。我们要珍视学生在朗读中获得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例如:在指导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时,我先从“勉强”、“慢慢地爬行”等词入手,学生借助对字词的理解,在第一次朗读中感知蜗牛爬行之缓慢,行动之艰难。紧接着引导学生观察蜗牛爬行图片展开想象,通过角色转换,体会蜗牛此刻的心情。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他的沮丧,懊悔,难过的心情。通过第二次朗读,学生心中蜗牛那可怜、垂头丧气的形象也愈加清晰起来。有了这样的情感积淀,再来读读以前蜗牛自由飞行的句子,在乐与忧,喜与悲的强烈对比中,学生有了自己的心得和领悟,相信这些心得和领悟已溶入了他们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学生在一遍遍的朗读中层层深入角色的内心世界,朗读感悟也一次次地得到了提升。

 

二、入情入境 产生共鸣

低年级童话阅读教学重点在于带领学生进入故事情境,使学生和故事人物心灵产生共鸣。例如,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借用多媒体画面营造比赛氛围,利用漂亮,可爱的小动物贴片再现比赛的场面,让学生动手摆一摆,贴一贴,并说说自己摆放的理由。当老师带着疑惑的语气问,小蜗牛飞在哪儿呀?学生都争着上来当蜗牛。有一个学生把蜗牛贴在了蝴蝶等昆虫的前方,此时孩子们的小手举得更高了,无声地表达着他们的反对意见,于是第二个学生又把蜗牛移到了黑板最前端的边缘,并理直气壮地说:“因为‘我’已经遥遥领先了,把所有对手甩在了后面。”我想,此时学生已经走进了文本创设的情境,把对“遥遥领先、甩下、所有”等关键字词的理解转化为了生动的场景。听着学生激情的朗读,看着他们得意的神情,仿佛他们就是那只蜗牛,凭着高超的飞行本领,轻轻松松捧走了奖杯。入情入境的学习,使学生的感情得到淋漓尽致的宣泄,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三、巧借留白 深化体验

童话题材的文章都有许多艺术留白,特别是像《蜗牛的奖杯》这样没有直接人物对话的叙述性童话。如果能针对文章的艺术留白,适当地加以拓展,有针对性地延伸,多角度的补充对话,将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涵和提高语文实践能力。故事中蜗牛成天背着奖杯到处炫耀,会和别人说什么?看到蜗牛背着很大很重的奖杯,再也飞不动了,动物朋友们会怎么劝他?最后翅膀退化了,只能背着重重的壳,慢慢爬行的蜗牛心里又是怎么想的?等等,课文中都没有写出来,都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展开合理想象。蜗牛获得奖杯后得意洋洋,为了让学生对蜗牛的心态有更直观的体验,我紧扣句子“蜗牛成天把奖杯背在身上,唯恐别人不知道它是飞行冠军。”创设情境,蜗牛背着奖杯遇见了小蜜蜂、牛伯伯、小乌龟分别会怎么说呀?引导学生想象蜗牛说话的神态、语言。学生在说说、演演的过程中,对蜗牛得意、骄傲、虚荣的体会,不再停留在字面,已溶入了丰富的语言,形象的动作,神情中。学生在丰富体验,升华情感的同时又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教学中,老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起点,以学定教。在课堂中创设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设计富有情趣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充分地读、议、思、评、写,让他们的感情得到淋漓尽致的宣泄,让学习活动成为多方向的信息交流互动过程。这样的课堂一定会更加和谐有效,充满乐趣。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湖熟小学    

《蚂蚁和蝈蝈》是苏教版第二册中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在讲这篇课文之前,我综合考虑了课文的文本特点、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从文本特点来说,这篇文章篇幅不长,故事性较强,同时富有教育意义;从教学大纲的要求来讲,除了学会生字词、读背课文之外,还有句式训练以及懂得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来讲,他们除了具有低年段学生好奇心强、热衷于故事的特点外,又具有思维敏捷、思路开阔、喜欢自我表现等特点。

基于以上分析,再结合自身对教材的领悟,我拟定了一套教学思路。首先,确定教学内容。课文虽然只有三个小节,但要在一节课的时间内讲完,必定会顾此失彼,指导了阅读可能就没有时间指导写字和说话训练。而课文前两节写了蚂蚁和蝈蝈在夏天发生的故事,后一节写的是两种小动物冬天的遭遇,刚好分为两个部分。于是,我决定只执教课文的前两个自然段。

其次,确定教学目标。只教课文的前两段,那教师要在这两段之中教给学生什么,学生能从这两段中学到什么?分解了大纲的教学目标后,我决定以指导好学生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和两个重点词汇以及会书写两个一类生字为教学目标。

再次,确定教学方法。好的朗读应该是入情入境的朗读,因此在指导朗读方面,我采用了想象情境法和演读法。

事实证明,整堂课的内容选择是合理的,也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相对比较适合学生的特点,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如在教夏天真热。这里时,让学生回忆自己过夏天时的情景,回忆夏天到底有多热。学生纷纷说了夏天的热之后,再指导朗读夏天真热。学生自然就能将真热两个字读出的味道。再如,指导朗读他们有的背,有的拉时,我让学生表演的动作。刚一开始,学生只是正确地做出了这两个动作,我评价说看来你搬的粮食很轻哦,引导学生想象小蚂蚁搬比自己还要重的粮食时吃力的样子,然后再让学生表演的动作,这一次他们表演的很到位。接着再指导朗读,他们就能够体会在读书时将重读的感觉。

另外,课堂上有一个令我意外的小细节。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和师傅商量后,决定在教课题蚂蚁和蝈蝈这几个字时,先让学生找一找这几个字的共同点(预设他们大概能找出都是虫字旁或都是左右结构这两点),然后再由教师总结点出这几个字是形声字这个语文知识。可是没想到,在课堂上提问时,第一个同学说出了相同的偏旁,第二个同学就直击要害地说除了偏旁一样外,右边的读音和整个字的读音差不多!这不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不知道该怎么讲才好的形声字的概念吗?这使我喜出望外,赶紧就着这个话头讲了形声字的概念。

但由于我自身对课堂的把控能力不足等原因,也使得课堂上出现了一些瑕疵。在教学完满头大汗的意思后,我为了课堂流程的顺畅,就接着追问你想对这群满头大汗的蚂蚁说些什么,这个设计的目的本是为了让学生体会蚂蚁的辛勤劳动,部分学生确实也体会到了这个意思。但是由于提问时我强调了满头大汗这个词,有些学生便回答说要帮助蚂蚁扇扇子,要帮助蚂蚁搬粮食等,我不知道这些回答是否偏离了教材的宗旨,但是由于帮助别人也是一种美好的品质,我在点评时便夸奖这些孩子有爱心、乐于助人。不知道假如有机会再上这一堂课,对这个问题我是不是要换一种提问的方法。

在讲蝈蝈那一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说说蝈蝈除了唱歌、睡觉外,还会做什么。学生想象力极其丰富,争先恐后地说,这时我没有很好地控制学生说的时间,导致这个环节占用了指导书写的时间,使得整堂课的节奏有些失调。我想,在以后的课堂上,我要注意把握每个环节的时间,让课堂效率更高、让课堂更流畅。

无论如何,这堂课让我感受到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也让我体验到了躬行之后的点滴收获。未来的路很长,就让这点滴的收获铺就一条芬芳的教学之路吧!

 

《人类的老师》教学反思

湖熟小学  周亚婷

《人类的老师》这篇科普小论文向同学们介绍了有关仿生学方面的内容,整篇课文知识性和趣味性都很强,且文章结构简明,通俗易懂,便于学生自读自悟。乍一看,似乎没什么好教的,有不少的老师把力量放到了课外知识拓展上。但是我觉得语文课毕竟不是科学课,应该紧守语文的本位,仔细研读课文,对照年段教学目标,找准语文的训练点。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这篇课文:

  1、注重学生的思维参与, 尊重学生的阅读需要

  “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学生要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的保证条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自发的需求,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读书做笔记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参与”,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机会,用创新的记号,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感受来体验文本,满足学生阅读的欲望。

  2、注重学生的个性阅读,尊重学生的创新发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

  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构建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阅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选择性的自主感受,从而构成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从小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看问题,学生对文章充满神秘感好奇感,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东西。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习,满足了学生对文章充满神秘感好奇感,让他们乐于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发现,教师要尊重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与其重复一句正确的话还不如说一句错误的话”,呵护他们好奇的心灵。

  3、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具体介绍、简单列举、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4、鼓励学生课前进行资料搜集,在课堂上交流汇报,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值得一提的是:鸡蛋并不是捏不破的,关键是看怎么捏?有些学生在家实验时就捏破了鸡蛋。那为什么书上会说:无论怎么用力都捏不破了?去年,教这一课时,我也没有弄明白,而且我自己也的确捏碎过一个。今年,再研究教材,我发现书上写的是“一个人握住鸡蛋”。如果把鸡蛋握在手心捏,真的捏不碎;如果用手指去捏,鸡蛋就很容易破了。今天,上来演示的学生,我都亲自指导了捏法,当然也没有捏破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