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周亚婷>> >> 正文

哭的孩子也不一定有奶吃

发表日期:2017/4/28 8:10:18 作者:周亚婷 有664位读者读过

    

哭的孩子也不一定有奶吃

   一般来说,小孩子都是爱告状的。

   但是,如果小孩子一直爱告状,比如说,到了四年级,仍然爱告状,其实是有一点问题的。

   我之所以这样说,是横向比较了1班孩子的行为特征之后,才下的结论。和孩子们相处了快一年了,有些孩子从来没有告过状,而有些孩子几乎天天告状。

   从不告状的孩子有这样的特征:友善、阳光、学习习惯好,而且会做事,他们是属于那种知道如何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取得和周围的和谐的孩子。总之,他们是愉悦的,也是使人愉悦的。

   细究起来,喜欢告状,其实是一种人际交往的障碍。

    喜欢告状的孩子,往往把眼睛盯着别人的缺点。比如有个男孩,跟我说的大部分话都是“负能量”。在食堂,他会说,“XX把饭菜弄到桌上了”,其实他自己之前和之后都会这样做,只是此刻没有这样做而已;在办公室,他会说,“XX骂了我”,你若追问,十有八九是他先无缘无故打了别人;在教室,他会说,“XX拿了XX的橡皮擦不还”,上着上着的课就被他的话打断了……平心而论,他所报告的这些不良行为,在他身上也是屡见不鲜,他的告状,大概不完全是因为“同病相怜”,而是因为想看到别人挨批评吧。

   对于这个孩子,我真是忧心忡忡。虽然我总是耐着性子对他说同样的一句话“多看别人的优点”,也在全班反复宣扬“一只眼睛看优点,一只眼睛提建议”,但是收效甚微。我常常想,不知道是怎样的原因,让这个孩子养成了专挑别人刺的毛病。是孩子的天性,还是当这样的习惯初露端倪的时候,得到了大人的赞许和默认,以至于孩子误认为,挑毛病是一种乐趣?

   我想起一篇微信的文章,提醒父母孩子放学回家后,问孩子几个问题,大约是“今天学校里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呀”“你有没有做什么有意义的事”这样的正面引导的问题,而不是“今天吃饱了没有”“有没有小朋友欺负你”这样的负面暗示的话。

   作为老师,我对于孩子们打小报告反映的问题,会进行判断,如果是班级公共事务,我会及时处理,而孩子们交往中间的一些鸡毛蒜皮,我会选择无视,因为,我不想鼓励告状。

   当一个孩子选择告另一个孩子的状,而被告状的孩子真的被老师惩戒的时候,告状的孩子就会误认为,告状是对的,是可以有效地解决他自己和别人的争端的。

   喜欢告状的孩子,其人际交往的障碍就在于,他总是把错误的一方设定为别人,而很少甚至从不从反省自己。

   比如,在班级,一个男孩告状:“老师,XX咬我!”一问,原来是他自己用手把人家的头整个压在桌上,人家“正当防卫”而已。

   比如,一个女生,总是围着我叽叽喳喳,“老师,他戳我”,“老师,他拿我橡皮擦不还”,“老师,他在我书上乱画”……说真的,不胜其烦。

   喜欢告状的孩子,内心是脆弱的,不能承受一点点挫折;性格是挑剔的,所以不能包容别人的一点点有意或者无意的侵犯;更主要的是,这些孩子是不自信不自立的,因为他们没有一点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老师身上,把看老师惩戒对方,当做一种小小的快乐——其实,这样的孩子,是不可能真正快乐的。他们的生活,不是清清爽爽,明明白白,他们迷迷糊糊,混混沌沌,因为他太关注别人,因为太依赖别人,所以,一天到晚,就不知道自己要干嘛了。

   对,就是这样。爱告状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不知道自己要干嘛的,他们没有清晰的自我认知,自我设定,他们的两只眼睛,都用来看别人,没有留一只眼睛来看自己——他们,要如何明白“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呢?他们要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他们要如何经营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真诚的友谊呢?我很忧虑。

   而我能做的,就是面对告状的孩子,反反复复讲同样的话:“你之前做过什么?你曾经可以怎样做,使事情不至于成为现在这样样子?”

   孩子也好,成人也好,越早明白一个道理,越容易修炼一颗好的心。这个道理就是:所有的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即便是会哭的孩子也不一定有奶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