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日期:2011/10/15 22:18:49 作者:无 有806位读者读过

巴学园的故事里有两个最好的老师一个是小林先生,还有一个是小豆豆的妈妈。
1、那个喜欢看窗外的孩子,不是调皮,只是窗外的世界比窗内更吸引她而已。
有一个可爱的小豆豆在第一个学校上学时会有一些令老师费解的举动,比如说巴望窗外,甚至大喊大叫。其实在我们的班级何尝没有这样的孩子呢?望着窗外发呆,竟不知有师,无论语数。回忆起来,我好像也是向小豆豆第一任老师那样,要么苦口婆心,好言相劝;要么冷言冷语,威逼利诱,而效果自然是层次不齐,有的改邪归正,也有的一如既往,颇有一副十八年后还是一条好汉的林凌壮志。每每如此,我们总会埋怨天道不公,怎有如此学生在我班级。然而,我颇为惊奇的是,同样如是的小豆豆,到了那所新学校的第一天后竟然不再望窗外了,因为她已经没有精力再去期待窗外的艺人了,车厢教室内的世界显然完全将她吸引。所以这让我知道了面对发呆的孩子,除了埋怨孩子外,也可以想想自己的课堂为什么没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2、除了夸夸孩子很棒之外,我们是否真正相信孩子了
小林先生,这位被豆豆妈赞叹为了不起的人坚持表扬每一个孩子,即使孩子犯了错,他还是由衷的告诉这个孩子:“你真是个好孩子。”我想这种赏识教育现在还是很普遍的,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把这话当成了哄骗孩子的工具。当真正遇到事的时候,再棒的孩子都要靠边,还是大人来做比较好,但是小林先生却不仅在嘴上夸,在行动上也是相信和信任孩子的。比如在看到小豆豆掏粪池的时候,他只是很亲切的问她在干什么呢?然后得知豆豆钱包掉进去后,很温和的说道:弄完之后,要把这些全都放回去啊。便闲庭闲步的走了。我在想如果我们遇到了这样的事,有多少人能选择如此淡定的相信孩子,而不是选择责问孩子的错误或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至少目前的我不会如此淡定。当然小林先生这种信任的结果是得到孩子的回应的:小豆豆越来越信赖和喜欢校长先生了。
3、自信很重要,但为了激发一个孩子的自信,你会为他精心策划和实施一个活动吗?
在帮助学困生,我们总是希望通过寻找他的闪光点作为激发其自信的突破口,但是也许我们还做得不够,因为我们不能像小林先生那样,为了激发高桥君的自信而专门为他设计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运动会,以至于大家的不禁发生这样的宣言:明年一定要战胜高桥君。他还会让每个孩子光溜溜的到泳池游泳,以消除一些残疾孩子的自卑情结。这每一个活动都是他精心设计的,但是给孩子的感觉却是随风潜入夜一般。再想想我们的鼓励:你今天又进步了;老师发现你举手比以前积极了;今天你的回答非常棒,继续努力。。。。。。每一个否定孩子过去的表扬,当然还有一些批评都让孩子们慢慢觉察到这个班级谁是差生,谁是优生,而“学困生”自己体会将更加明显,于是差异和歧视就产生了。
4、是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差,还是我们不相信孩子的能力
我们总是在说现在孩子动手能力差,可是当看到孩子拿着水果刀切苹果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呢?我猜,有不少人想到的首先是帮孩子切吧。但是在小林先生的故事里,有一个山谷名叫“等等力溪谷”,有一群和小豆豆一般大的孩子要去那儿野炊,而在野炊的过程中,每一件食物都是孩子们亲手煮出来的,让一二年级的孩子自己生火做饭、拿刀切菜,这在一些大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却都发生了。当然小林先生还组织了向农民学种地,在礼堂支帐篷等活动,每一项活动都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而每一项实践活动也都是孩子特别愿意去尝试的。这一项项实践活动,告诉了我们对于愿意喜欢做的事,其实孩子们学的是很快的。所以现在的孩子动手能力差,更多的原因是我们把本应属于孩子的机会给夺走了。
5、关于谎言,我们怎么应对
每个孩子都想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每个孩子都相信这世界上永远都是真诚的。但是不知不觉中,有孩子因为怕而忐忑地说出了第一个很容易被识破的谎言;但是不经意间,有孩子因为真诚被外面的大人稍稍骗一回。在这本书中,也写到小豆豆有一次骗了妈妈,有一次被人骗了2毛钱。因为喜欢钻篱笆,小豆豆的衣服被划破了,为了不让妈妈知道她做了什么?便说了一个谎话:有人追我,用刀扔我的后背,所以背后被刀划破了。面对这样的谎言,妈妈的回答是:啊,是吗?那可太吓人了。还有一次小豆豆听信路边卖树皮的谎言:舔一舔就知道得没得病。并向小林先生借钱,向妈妈要钱,小林先生没有揭穿这个谎言,妈妈也没有揭穿这个谎言。也许,我们会愤怒于孩子的谎言,也许我们会警示孩子这世界骗子很多。但是,有时候,我们需要区别孩子的谎言,然后给他一个小小的台阶下;有时候我们要帮助撒谎的人瞒着对孩子的谎言,以使孩子的美好愿望得以“实现”,让孩子相信这个世界是美好的。
6、关于生命,孩子知道些什么
上学期经常播出学生轻生或杀生的新闻,现在有些孩子为什么能对生命如此漠视呢?是不是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想清楚什么是生命?我们经常喊生命可贵的口号,但只是喊喊而已,当真正与孩子谈及死亡的时候,有多少人会选择回避呢?一次,一个老师说不愿自己的孩子养一些寿命较短的小动物,说养出感情之后如果动物死了,怕会给孩子造成阴影。
有时候我会在心里反问如果我们勇敢的让孩子经历过这样一次触动,那在伤心之余孩子是否能更明白生命的可贵呢?坦荡的告诉孩子死亡或许比一味的回避来的更好。
后来我在两本比较隐晦的描写生离死别的绘本:《獾的礼物》和《麦先生的旅行》中找到了共鸣和感动;又后来在小豆豆的故事中得知妈妈挣扎了很久同意让小豆豆养命不长的小鸡时,我真想给豆豆的妈妈报以掌声。当然小林这个善于呵护孩子心灵的先生也没有避讳和孩子们谈及死亡,他带着全班同学去参加了一个叫泰明的孩子的葬礼,当时我就在想,如果那时是我,我有这个可能给孩子沉重负担的勇气吗?事实证明,经历了两次生离死别的小豆豆依然健康,而且对世界更充满了爱。
7、感动于小豆豆那强大的同理心
我相信有“同理心”的孩子一定很善良,但善良的孩子不一定就有很强的同理心。
在小豆豆的故事中,我却惊讶的发现小豆豆不只一次的对她身边的人表现出强大的同理心:一次和她的小狗“洛基”玩游戏时被咬伤,但是她最关心的不是自己的疼痛,而是担心爸爸妈妈会因此伤害“洛基”,她为了保护“洛基”竟忍着痛一滴眼泪都没有流,那时她也仅是六七岁的孩子。另外原本戴着漂亮蝴蝶结上学的她,当她知道小林先生的女儿美代也很喜欢,但是苦苦寻找也没买到时,小豆豆毅然决定不再佩戴这个蝴蝶结,更难能可贵的是小小的她竟能感受到小林先生寻找蝴蝶结这一过程的辛苦。
于是我就在想小豆豆是如何有如此强大的“同理心”呢?这肯定不是天生的,自然从书中也隐隐约约找到了些答案,除了小林先生的教育之外,更重要的是妈妈的教育。有这样一则故事让我记忆深刻:当小豆豆将一个朝鲜小男孩冲她大声喊“朝鲜人”的事告诉妈妈时,妈妈竟然捂住嘴哭了,心疼的说:那孩子一定是经常被人这样说,以为是在骂他。这就是一个妈妈的“同理心”,看到这样的妈妈,我想养育出如此善良和有“同理心”的小豆豆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