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教学、科研>>继续教育>> >> 正文

如何写评课文章

发表日期:2012/2/8 10:08:50 作者:无 有1492位读者读过

转载:心在哪里 智慧就在哪里

        ---如何写评课文章

作为教师,除了日常的备课上课,一定离不开听课、评课。但教师听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倾听他人随便说话,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学习活动,其关键是融进课堂不断思考。有了这个前提,日常的听课就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不仅仅听,而且应该有思想上的促进,行为上的跟进,并用心记录教学过程,用心思考课堂教学。正所谓心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我认为写评课稿文章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准备。

一、做好听课前的准备

写评课文章一定要有素材,素材从哪里来?我以为听课很重要。听课前不妨作一些准备。比如:了解一下上课的教师,是一般教师还是名师、专家;还可以找到教材,先了解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如果是一些名师、专家的课,可以上网了解一下他的教学风格;如果有与本课有关的一些资料,可提前阅读,听课时做到心中有数。

当我们坐在教室里听课时,总是伴随着倾听、观察、辨别、判断、选择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如果提前备了课,听课时可以多些时间关注教师和学生。看教师如何组织教学:创设了怎样的教学情境,设计了哪些有质量的问题,如何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如何进行反馈评价,当课堂上有不同声音时教师如何引导。再看学生,面对教师的问题,如何进行思考,课堂上出现了哪些争论的问题、有哪些不同观点。特别是课堂上呈现的原生态的问题,听课时要善于捕捉,及时记录下来,供课后分析思考。

二、思考听课时的收获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教师的教学悟性从哪里来?从实践中来,从读书中来,从思考中来,从艺术中来。”听课后,我们要养成思考的习惯。无论是一般教师的家常课还是名师展示课,每节课总有亮点。这些亮点犹如一粒粒四处散落的珍珠,如果把它串起来,就是一串漂亮的项链。因此,每次听完课后,我们要及时思考。那么,从哪些方面去关注别人的课呢?

1.关注教师处理教材的方式方法。

听课时,可以关注执教者如何结合班级学生情况,灵活处理教材。在听一位老师执教“小数乘法”时,我特别注意到学习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时,教师大胆放手,提出探究活动的高要求:禁止使用计算器、要独立计算、会使用书本自学方法。看得出,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明确探究内容后,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后,进行了交流。反馈环节,我留意到教师随机板书竖式1.1×1.95,让学生说出竖式计算的书写要点。教师书写时,故意将1.11.95的小数点对齐,让学生随机进行小数加减法与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并利用教材内容(特别是虚线方框中的思考过程),及时抽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在处理积的小数部分的位数这一教学难点时,教师又设疑问难,不断追问如何利用11×195的积“2145”得到1.1 ×1.95的积,小数点应该点在哪里,理由是什么。随着不断的追问、思考、补充、完善,得到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可见,教师处理教材这一亮点,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2.思考课堂上留给自己印象深刻的片段。

如:听特级教师吴金根执教“可能性”一课时,我注意到老师始终尊重孩子,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水平,创设有效学习情境,优效数学活动,让学生穿梭在思维的丛林中,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我觉得在新课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时的几个细节,尤其值得我学习。因此,我在听课时记录特别详细。

3.与自己的课堂或同行的课堂进行比较。

如:听一位老师执教“连接图形中的规律”时,我联想到自己执教的苏教版五年级“找规律”一课,两相比较,不难发现这位老师引导学生从“探究发现”到“数学建模”这一教学方式值得我学习。听课时,我对他的新课环节就重点加以批注。

4.思考课堂中留下的困惑。

如:很多数学公开课,都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一次听课,遇到突然停电,几个青年教师立即手忙脚乱,先补写卡片,推迟上课。这样,本来上午上三节课,依次拖延,致使这次研讨活动秩序大乱。这样的状况虽然是始料未及,但是否也给我们教师一些启发:假如离开了多媒体,离开了实物投影仪,教师如何教授新课?如何讲评学生作业?传统的卡片加黑板真的已经远离了我们的课堂了吗?

三、梳理听课后的体会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灵魂的回头,是顿悟的艺术”。听课是一种教育行为和教育方式,是教师的一项技巧,也是从中获得顿悟的一门艺术。虚心地听课,主动地评课,一方面帮助上课教师提升对课堂的认识,及时矫正错误;另一方面,也能帮助自己更加熟悉教材,更好地把握重点难点,找到自己与名师的距离,明确自己努力地方向。经常梳理自己的听课得失,可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我是这样梳理的:

1.写听课一得。

主要写在听课过程中自己感兴趣或者引发共鸣的部分。如:听特级教师魏洁执教“找规律”一课,感触最深的就是她一开始就创设去电影院看电影,如何拿两张或者三张连票的情景,引导学生寻找其中的规律。为此,我写下了《开放的课堂,灵动的思维》一文。听华应龙老师执教“圆的认识”一课,印象深刻的是老师心中的对象感(心中有学生)、学科感(把握数学的本质)、文化感(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机渗透,自然融入)”。于是,以《精彩于“方”“圆”之间》写了听课一得。

2.写教学实录与评析(赏析)。

对于一些名师、特级的课,我习惯于撰写教学实录与评析(赏析)。听课后,我会及时整理详细的教学实录,加以自己的思考与判断。如:听特级教师许卫兵“可能性的大小”后,撰写了《在简约中走向丰富》一文。我围绕着老师近年研究的“简约数学”课题,从整节数学课的教学流程中,剖析他的课堂。同样地,听了高丽老师执教“倍数和因数”一课后,我从“游戏激趣,以听促思;挖掘资源,以说促思;有效迁移,以试促思;畅所欲言,以练促思”四个方面,总结了老师的课堂教学特点,写下了《创设思维之境,体味思维之乐》一文。

3.写教育感悟。

“孩子们,下课好吗?”那天听特级教师蔡宏圣的课,快到下课时间了,老师用商量的语气睿智地问道。谁知孩子们一个劲地回答:“不要!”“我们不想下课!”呵呵,很多听课老师都笑了。我没有笑,在听课本上写了三个字“为什么”?课后,我写下了《从“下课”的四种语气谈起》(刊发于《中国教育报》,分别从“下课吧,”“下课。”“下课!”“孩子们,下课好吗?”扫描了日常课堂中下课的几种语气。最后,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下课”这个极其平凡的课堂用语,不同的读法,正折射出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学个性,更彰显出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精神状态和学习的效度如何。但愿随着下课的铃声,每个教师都能用温柔、舒缓的口吻,智慧地问:“孩子,我们下课好吗?”

爱因斯坦说:“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不仅仅取决于你的肉眼,还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思维,思维决定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不是为了写文章而去听课,而是因为听课有感才去写文章。我以为,课堂本来就是一种资源,只要你有一双慧眼,平时虚心好学,注意积累素材,写评课文章也就游刃有余。因为心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

---该文已经发表于《小学教学》2010年第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