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汉字文化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的应用
发表日期:2017/10/29 13:19:52 作者:江洁 有592位读者读过
2017-2018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识字7
基于汉字文化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的应用
这节课我是在去年几位前辈上课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总结进行的。翻看了去年几位老师的上课笔记,进行了归纳总结,沿袭了他们对于汉字文化挖掘的部分,将文字以图和古体字的形式呈现,展现中华汉字的独特魅力。此外,我更加注重情境的创设,将整堂课的内容串联起来,以一幅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增强了单个字之间的关联性,能更好地让孩子记住所学汉字,并激发孩子学习汉字的兴趣,让他们乐学,善学。
对于课堂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也进行了细致的总结反思,以下就结合教案和课堂实践队整堂课进行分析反思。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正确、美观地书写“亭、闻、鸣”。
2.通过观察图画体会宇义,初步了解象形字、会意字的构字特点,激发学
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题《识字7》导入
孩子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识字7。
考考大家:根据这几幅图,你能写出相应的汉字吗?
2.今天,我们还要学类似的生字,这些生字的特点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看图领会字义识字
1.(出示第一幅全景图)(设计目的:让孩子对整堂课的内容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同时通过对图的观察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图的展现更直接更立体,这一步为后续云纹的教学打下基础)
(1)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出示诗文内容)老师将这幅图用一首诗来呈现,一起来读一读。
(3)读得真好,正确又流利,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啊。下面我们将这幅图放大放大在放大。(这里我主要想通过图配诗的形式传达一种中国传统古诗的意境美,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一幅画可以写成一首诗,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也是汉字文化的一种美丽所在)
2.(出示亭子图)
(1)图上画的是什么?图右边的字像什么?
(2)出示生字:亭。 读准后鼻音,齐读两遍。
(3)怎么记住这个字?(指导学生借助图来记)
师犯些“亭”,生书空。
3.(出示第三幅“亭人”图)
(1)一个人走累了,他看见远处有一座小亭子,你猜他想干什么?
走到听字旁停下来想要休息。
(2) 出示“停”,齐读两遍。
师范写“停”,生书空。
4.(投影出示“鸟”图)这时候啊站在亭子里的人一抬头,看见旁边的书上,停了一只鸟。
(1)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鸟?(出示:这是一只----------的鸟。填空)
(2)这么漂亮的,可爱的,还看的鸟,古人也很喜欢,所以照着鸟的样子,造出了鸟这个字。看看“鸟”字与图上的小鸟有什么相似之处?
写“鸟”时一定不要忘记什么?(小鸟的眼睛)
(2)齐读“鸟”两遍。
4.(出示小鸟张嘴图)
(1)过了一会儿,停在树上的小鸟发生了一点变化,谁看出来了?(张开了嘴巴)他在干什么?(叫)叫还可以怎么说?(鸣)
(2))出示:鸣· 齐读两遍。
(3)师范写“鸣”,生书空。
(4)你只到小鸟怎么鸣的马,请你模仿一下。
5.(出示闻图)这么多,这么月儿的鸟鸣声真好听,远远的就吸引了一位在家中读书的人,他会干些什么呢?看图,谁来说一说。
(1)他打开门,站在门口听鸟鸣声。
(2)他是怎么听的?(侧着耳朵听,这样听表示听得很认真)
(3)出示‘闻”齐读两遍。
(4)师范写,生书空。
(以上2、3、4、5、6五个环节是通过创设情境完成的,这样更利于孩子学习记忆,同时通过联想和想象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7.小结:像“闻”、“鸣”这样把两部分合起来的字表示一个新的意思,这
类字叫“会意字”。
像“亭”、“鸟”这样的字与原来的物体很相像,这类字叫“象形
字”。以前我们学过这样的字吗?
三、出示全诗,练读
(1)学完了放大后的图,我们再回到这幅全景图,读一读诗,看看你能读到什么?
请生回答,解释诗意,其他孩子补充指正。
(2)教学词语“侧耳”和“林深”
(在教学“侧耳”和“林深”两个词的时候,我没有祥挖,知识粗浅地将字的表面意思进行了阐释,反思之余,我觉得林深这个地方还可以引入“水深”鱼儿不见了这个概念,让学生对林深有更深的理解。)
三、指导书写
1.自己看笔顺,描红。
2.反馈检查,“亭、闻”的笔顺。
3.指导书写。
鸣:左窄右宽。“鸣’的“口”应在左上与“鸟”的眼睛同在一条线上。
“亭”:要压在横中线上。
4.教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仿影、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5.反馈。
(整堂课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但我没有让学生数控之后就立刻书写,而是在最后十五分钟的时候重新将课堂所学生字整理一遍,范写一遍,然后让学生去写,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巩固学习内容,在学生还没有完全忘记之前进行复习;二是让学生对所写字的间架结构有一个重新认识,加深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