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教学、科研>>继续教育>> >> 正文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探索

发表日期:2007/11/13 10:19:43 作者:无 有1190位读者读过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探索

——江宁区湖熟中心小学校本培训材料

一、从学习的特征理解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指的是促使学生形成有效学习活动,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探索。

l        学习是人的心理内隐的活动

教学生活中令人不快的一个事实是:在上课的任何时候有可能四分之一的学生在走神.

-----要增加学习时间,更要致力于增加学生的投入学习的时间。

l        学习是人的心理内隐的活动

人的内隐学习与外显活动有规律性的联系:

    教师可以从学生外在表现推断学习者的内隐学习参与情况:参与的广度、深度(探究、独立思维)和自觉程度(积极还是消极)。

人的外在环境、条件对内隐活动有重要的影响:

创设学习活动的条件和环境,对其进行诱导、指导、帮助、促其向积极高效转化,教师是有机会的、有条件的、有责任的。

有效教学问题的提出

有效教学提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其核心是以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作为衡量教学效益的惟一标准。

有效教学关心的主题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效度。

有效教学意味着“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

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追求在有限时间内获得更充分的教学效益

有效教学寻求从定性、定量、过程、结果等方面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

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教学的多方面目标达成尽可能明确具体,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

与传统的教学相比较:

有效教学更侧重从学生的角度看待教学。

有效教学是以教学的效益和效率为核心,以教师“教”的质量为主要支撑,以学生的有效学习为出发点和归宿。

有效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的获得;

认知方法的建构;

学习能力提升(主要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科的基本技能);

创新意识的培育(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去解决新问题并勇于尝试新的过程和方法、敢于发表新的思想、观点);

学习情趣的形成(通过努力学习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及享受学习过程的愉悦)。

²       有效学习面对的两个基本矛盾:

一是教学的要求,不能完全适于学生个体的实际需要:或者是成长的不成熟。统一的要求不切合实际的需要。

二是普遍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分化是现代课堂教学的普遍现象。教师在追求有效教学时。必须坚持目标的有限性原则。

(一)真情,一片冰心在玉壶——走向人本的回归。

《预留给儿子(或女儿)的信》

高中学生的绘本创作:乘着童心飞翔

《豌豆的故事》

《猜猜我有多爱你》

哪里有趣味,那里就会有愉快的劳动和创造;哪里有趣味,那里就会有人生的一分乐趣和温暖。

    趣味,既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内诱”,也是处于紧张学习生活中的学生的一种“供享”。

    仅使人“有所得”而不使 人“有所享”的语文课,其实,还不能说是好的或成功的语文课。这样的语文课,其教学与教育效果至少要减半。

能性情所至,自由挥洒吗?不,注意“中心”;

能实话实说吗?不,注意“立意”;

能想象发挥吗?不,提倡“真实”;

能标新立异吗?不,请毋“出格”;

能写自己感兴趣的吗?不,注意“命题”和“要求”;

能长短不论吗?不,字数“规定”;

能自由地在作文中展现个性吗?不,应试“规则”;

u      钻进学生心里去,命题与他们“贴近再贴近”。 

“我的名字有奥妙”、“第一次自己过马路”、“我想这样过9岁生日”(小学)

“额上有粒青春痘”、“衣服怎么短了一截”、“少年初识愁滋味”(初中);

“不满与犹豫:另一种体验”、“学会说‘我认为’”(高中)

(二)教材,一本读不完的书——成为文本作者的知音
王安忆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体会是:“我看懂了一些,我不相信只有自己所能看懂的那些,可除去那些,我又真地看不见别的”

面对语文课本,学生的心里也会有类似的感觉,有读懂的快乐,也有不安和期待,教师教学就是要挖掘出学生期望得到的,让学生读到了读不出的东西,学生才能体会满足期望的快乐。

1、           教材解读要有自己的独特领悟

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

(东汉)《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2、           教材解读要高度概括、高度凝练、高度提升。

例:《愚公移山》 ——平险

愚公的一个想法和举措,引发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愚公平险,险在哪里?(故事的背景)

为什么要平险(故事开端)

平险是如何进行的?(故事的发展)

平险的反对者有哪些理由?(故事的高潮)。

平险结局是什么?(故事的结局)

围绕着“平险”表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故事人物分析)

语文理解的差异,源于文化的积淀差异。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中的文,是文字,也是文学,同时也是文化和文明。

3、           教材解读要抓语言:词语知冷暖;抓细节:细节见精神。

语文阅读离不开对字词句的理解揣摩,词语的揣摩不能脱离语境孤立的进行。

对文本语言的体味,功夫在于细微处见精神,越是细微,越是尖端,越是有学术水平。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 

例:

《孔子游春》第一小节:“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细细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阳光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清风是她甜蜜的絮语”

4解读教材要珍视学生的感悟。
   
可以说,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它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开放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激发了师生的创造性和智慧潜能,从而使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活力。
      
阅读教学中学生所表现出的“可能性”最多,这种“可能性”就是学生独特的阅读经验和感受,这是语文教师不能忽视的。一个认真教师应该能跳出自己的阅读感受,换位到学生的角度,去体会,去品位。

(三)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学的点睛之笔:

简约(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清晰教学流程)

例:《人民解放军八万大军横渡长江》

   ——宁鸿彬老师的一个教例。

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

第一板块教学内容:

①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②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③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教师顺势讲析:用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叫标题;用一段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叫导语;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内容叫主体。新闻要有标题、要有导语、要有主体。另外,课文开头括号部分叫电头。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电头.导语、主体。

第二板块的教学内容:

    1、教师组织讨论: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行不行?

通过讨论,同学们认为不行。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一: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

    2。教师组织讨论:这则新闻写完了不发表,等待渡江战役胜利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改为“胜利渡江”了吗?

同学们认为不可以,因为这样的好消息必须及时告诉给全国人民。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二  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

灵动(智慧创意,活化文本,美化教学角度)

例:《柳叶儿》

请三个学生读标题,教师示范读

强调“儿”煞费苦心的课文标题,“儿”不可少。

生读课文,看看为何“儿”不可少?

1)、表现作者和柳叶的感情

2)、与文本亲切明快活泼的总体风格是一致的。

3)题目就用《柳》行不行?

这篇文章不是写柳树而是写柳叶

4)柳叶换成柳芽行不行

(四)课堂,一根火柴点亮一片天——简单与丰满的统一 。

提高效率,“一篇课文两课时教学”的改革

提倡教师从精减时间的角度思考过去用三课时的篇目,教学效益怎么样?能不能把更多的课文用两课时完成?

回归语文教学的“倡简、务本”,提高语文教学效益,为课外阅读创造时空条件。

(五)、教师,一颗丰富而安静的心——教学不断的源头活水

Ø        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分为三个方面: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条件性知识。

Ø        本体性知识即学科知识;

Ø        实践性知识即课堂情景和相关知识;

Ø        条件性知识即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唐江彭:“学生演讲中可能的问题,我自信提不出我准备的范围了 ”

退休教师:积累六万张教学卡片,“要救学生出题海,教师必须下题海”。

“没有内在积累,为提高成绩就只能不顾学生身心承受力,一味开大处方,下猛药,拿不出特效药” 

教师:既博学多才又具备人格魅力的学生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