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教学、科研>>课题研究>> >> 正文

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发表日期:2007/11/14 16:23:52 作者:无 有2039位读者读过

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南京市江宁区湖熟中心小学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依据

(一)无效或低效教学的状况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还有为数不少的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方法简单,容量狭小,过程乏味,效果低微。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学习的动力系统遭到破坏,本应由学生全员参与、积极探究、寻求个性发展的课堂成了教师独挥教鞭、强力灌输、传道布施的教堂;学生学习的效果则表现为低效或无效。

1、教师方面,凭借陈旧的教学模式施教,开拓进取、改革创新不够。教师在备课、上课、作业设计、辅优补差等方面的投入是大量的,但大量的投入与教育效果之间并不是正相关,在教育时间上的投入与教育效果间有时还出现了负相关。在课堂教学中,兴加时之风,靠补课之功,用题海战术,行死记之道;教学目标以应试为中心;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学会”轻“会学”,重接受轻体验,重结果轻过程,重智能发展轻情商培养,重整齐划一轻个性形成。总之,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那种猛补、猛练的教育高投入并不能提高教学效率。

2、学生方面,存在着学习行为的受动化问题,对自己的学习行为缺少自主控制,缺乏个性意识,不能自觉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特长;缺乏参与意识,课堂中往往局限于被动听讲和记录,缺少自主探究和积极思考;缺乏问题意识,仅仅把学习看成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未能看到学习其实还是一个不断提出新问题的过程,让学习止于解决问题,而不是让学习起于提出新问题;缺乏合作意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往往仅靠自己的冥思苦想,生生、师生多元合作的形式并不多见,多方对话的情形也不常见;缺乏情感意识,忽略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培养;缺乏反馈意识,不能自觉地、多元地反馈交流自己的学习信息。浅于学、苦于学、倦于学、厌于学的现象普遍存在。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当然也就不可避免,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往往导致课程的表面达成现象,同时也凸现出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很苦,然而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让课堂教学有效优质。

(二)教育创新呼唤教学创新,迫切需要彻底改变低效或无效教学的状况

1. 教育创新呼唤课堂教学创新。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呼唤,时代在呼唤着教育创新,教育创新的任务理所当然地要依靠教学创新,没有了教学创新,教育创新就失去了载体和依托,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也就成了空谈。在这种形势下,我们的课堂教学如果仍然陷在低效或无效教学的泥淖中不能自拔,那么,教学就不能完成时代所赋予的任务。

2. 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就要实现有效教学。

从学生的课业负担情况来看,过重的课业负担阻碍着教学的创新,造成了教学的低效或无效。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外部原因和现实情况姑且不论,单说内在原因和情况,如教学课程门类繁多,学科内容难、繁、偏、旧,教学方法陈旧落后,课堂教学以记忆知识为目标的强化训练,教学气氛呆板枯燥,等等,都直接阻碍着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真正实现教育教学创新,要真正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就必须彻底改变低效或无效教学的状况。

3. 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

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关键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优质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必须更新教育和教学观念,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对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重新定位,努力探索教学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突破口。在教学思想上,建设以学为本的模式,坚持学为主体,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学施教,让学生发挥潜能,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勇于质疑,善于拓展,大胆创新,切实改变低效或无效教学的状况。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作为一所农村小学,如何组织合理、有效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就成为我校进一步实施课程改革的切入点。

二、课题的界定

“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引进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

有效性,顾名思义就是指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新课程有效教学就是指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追求师生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去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主要包括三个基本要素:1)有效果:教学活动结果要与预期的教学总目标相一致,体现教学的目标达成性;(2)有效率:效率是指投入和产出之比,以较小的投入,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大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知识、技能得到增长,身心素质得以进步、成熟,个性成长,创造力获得培养以及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有了提高。(3)有效益:效益是产出、收益,即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全体学生素质和个性的最优化发展。

“策略”,是指对手段、方法的计谋性思考,教学策略就是根据教学任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在内容构成上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指影响教学处理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倾向;第二层次是对达到特定目标的教学方式的的认识;第三层次是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而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策略又是教师为提高教学效率而有意识地选择教学方法并灵活运用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又具有三个特征:(1)对教学目标的清晰意识和努力意向;(2)对有效作用于教学实践的一般方法的掌握和设想;(3)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对具体教学方法进行灵活选择和创造。

鉴于以上分析,本课题研究,将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宗旨,广泛收集整理有效教学方法,在重新审视课堂教学现状,反思课堂教学行为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科学借鉴、实践比较、注重创新、形成适应农村小学课堂教学实际,针对各学科特点,建立能够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一套较为系统的有效教学策略体系和有效教学评价体系。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有效教学理论

以学生为中心,把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辩证统一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上。“学习中心论”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和核心,它强调: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以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学习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学生学习的原有状况是教学深化的根本出发点和依据。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逐步形成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新一代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思想和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

3、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作用而组织的控制。”其中有两个最为重要的标准:一是效果、二是时间。效果是以限定的时间标准为前提的,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通过合理的组织教学过程得到最大教学效果,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全面提高,不仅要知识,而且要能力,更要情感与态度得到提高和发展。

4、现代心理学和现代教学论的相关理论

现代心理学认为,主体参与性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原始性机制。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才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分享应有的权利,承担应有的义务。而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的前提是必须调动学而不厌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有意识、有兴趣、有责任去参与教学活动。评价便是调动学生主体性的有效机制,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才能习得,通过教学评价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谐,发现生命的灿烂。

现代教学论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其实是在一步步或明或隐、或大或小的评价活动基础上展开的。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和保障机制。

四、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的提出还是当时“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逐渐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界同仁的密切关注。

“有效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夸美纽斯从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角度考虑有效教学,提出“班级教学规模”,实现一个教师可以同时教很多学生的目的。杜威从“人的问题”、“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等视角来考虑有效教学的出路,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由此开发出来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纠正了传统教育中流行的教学方式,这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中显示出它的魅力。但是它是一种“浪漫主义”的理想教育。当前有效教学实验及其研究越来越强调“设计意识”(或“教学设计”)和“反思意识”(或“教学反思”),越来越强调课堂教学改革不是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更新和调整的事情,它需要在“教学理念”(或“教学信念”)的支持下展开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上有效教学大体有三种取向:一是科学主义(以加涅的“设计教学思想”为代表);二是建构主义(以杜威的“参与者知识观”为代表);三是多元智能(以“加德纳的理论”为代表)。

有关有效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在国内已有一定的基础。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崔允漷在《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中,对有效教学策略的理论和教学三阶段的实施策略作了一定的阐述。高慎英和刘良华在《有效教学论》中对有效教学进行了理性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了阐述。孔企平教授在《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一书中,对有效教学的特征、原则和研究的具体内容也进行了阐述。同时也积累了许多有效教学的实践经验,如“自学辅导教学”、“八字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情境教学”等。肖川在《有效教学策略》一文中对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与自主学习、有效教学的条件与策略等方面作了具体阐述。并就有效课堂教学中课堂活动结构的转变与备课工作中心的转变作了精辟的阐述。

从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有效教学理论的具体论述中可以发现:两者都比较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效益的提高,以及教师的反思意识和效果的可测性或量化。但国外学者比较侧重于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进行整体的把握,所做的研究理论普遍性很强,但缺少实践的针对性。而我国学者现在比较关注新课程观念下有效教学策略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然而,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同样缺乏针对性,未能形成操作性强的教学策略和评价策略。

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

联系:本课题的研究与国内外同行一样,其目的都是总结有效教学的基本规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全面提高课堂教学重量,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区别:本课题研究将立足于小学课堂教学实践,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农村教育环境,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系统借鉴、整理、选择教学经验,对成功的有效教学经验进行分析与整合,旨在使学校课堂教学在科学的先进的理论指导下得以优化,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并在认真总结现有经验的基础上,揭示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规律,努力追求教学理论上的自觉和实践上的高效、优质,为大面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经验。课题研究内在关系如下图:

外显         机制         转化

 


新课程      教学设计     策略优化      有效高质

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

1)积极探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课堂有效教学的新策略,包括“分层策略”、“训练策略”、“评价策略”等,丰富有效教学理论的内涵。

2)从实践层面上研究课堂有效教学的理念,为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提供有价值的案例。

2.实践价值:

1)转变教育观念。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学行为转变的前提。本课题研究有利于帮助教师正确认识新课程,正确认识教学,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改善课堂环境。通过有效教学努力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改变传统学习方式,主动参与知识探究,主动合作,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造就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课堂学习能充分满足师生的生活需要,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3)提高教学质量。本课题研究将学习的自主性和科学性作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机制的因素,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原则

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的研究,调查课堂教学现状,分析影响我校课堂教学效益的主要因素,反思并更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树立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树立课堂教学反馈矫正意识,树立课堂教学的情感意识。

2)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优化师生关系,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优化学习心理,优化学习习惯。为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实践经验。

3)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促进教师在农村小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中实现专业成长,力求成长一批省市骨老师。

4 通过课题的研究,实现课堂教学的两个转移:由以教师为重心转移到以学生为重心,既注重教师的教法设计及实施,更突出学生的指导运用;由传授知识为重心转移到培养能力为重心,不仅研究传播知识的方法,更要探索适合学生智能发展的方法。实现“三个和谐统一”。教师教法实施与学生学法实施的和谐统一;多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和谐统一;情感性教法和认知性教法的和谐统一

5)通过课题的研究,建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估标准,努力使评估目标从“单一”转向“多元”,从“重教”转向“重学”,从“形式”转向“效果”;努力使评估手段客观、准确、科学,真正成为促进课堂教学效益提高的有效方法

研究内容

(一)调查分析当前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现状

我们以小学生和教师为调查对象采用了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对当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进行了调查。通过课堂听课,对教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种种表现做了观察、记录;对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访谈;对教师进行了开放式的问卷调查。在获得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得出当前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现状。

1.僵化套用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因材施教不够,致使不同学生学习机会差异悬殊

2.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盲目崇尚新异或受传统教学束缚缺少创新

3.教师包办代替严重,学生主体意识缺乏,学习效率低下

4. 课堂教学中的评价不科学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针对现行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缺失的问题,通过对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与运用,优化教师教学手段,提高教师工作效益,达到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1.课堂教学准备策略研究

1)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

①由于教学目标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所以,它的行为对象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②教学目标必须是可测的、可评价的、具体而且是明确的。

③教学目标是最基本的、共同的、可达到的教学标准,而不是最高要求。

2)教学材料的准备与处理

①教学材料的选取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②教学材料的选取或开发利用应是学生所熟悉的、能理解的。

③教学材料的处理应是符合教师个性与水平的。

④教学材料的处理应是科学的。

3)教学行为和组织形式的选择

①教学行为的选择应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

②教学行为的选择应是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的。

③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应与教材内容是相协调的。

需要强调的是对教学方案设计的管理,应提倡个性化、层次化;教学准备后的实施不是贯彻计划,而是要根据课堂情景进行适时调整。

2.课堂教学实施策略研究,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1)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策略研究:

努力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有具体的目标;

使学生会学,获得好成绩,并及时给予肯定;

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对学生始终寄予期望,建立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班级氛围;

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本身发生兴趣;及时反馈学习结果或组织竞赛,并给予肯定。

(2)增加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机会的策略研究:

①协调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增加个别学习、小组学习的比例;

②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组合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学习,切实提高独立学习的实效;

③增加课堂笔试和活动的机会,从而增加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

(3)面向全体的教学策略研究:

①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实施分层递进教学;

② 尊重和接纳学生的差异性,努力创造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

(4)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有效调控的策略研究:

①充分认识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导向和激励功能;

②注意教学信息的训练、反馈与及时矫正。

3.课堂教学评价策略的研究

评价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与难点,建构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的有效教学评价体系是课题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建构农村课堂有效教学评价标准、学生有效学习评价标准来促进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1)教学评价这里主要是指过程性评价。教学评价考试、测验。

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是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考试与测验是为了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

2)教学评价的对象和范围是整个教学领域,包括教与学的评价。

3)教学评价的方法是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4)教学评价重视受评人的积极参与与发展。

5)教学评价更加重视对评价本身的再评价。即改进的、开放的、可持续的。

研究原则

1)关注学生原则。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强化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角,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

2)关注发展原则。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学力、个性与品德、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注重学生“大智慧”的发展;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3)关注过程原则。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特别要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方法

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66--200610

、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做好申报、立项及论证工作。

组建课题组,落实课题研究网络。

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并编撰成册。

加强理论学习,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培训,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的,掌握相关研究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课堂教学随机抽查等形式,对有效教学的现状、策略使用情况、教师及学生相关素质及其它制约因素情况作详细调查,积累调查信息,撰写调研报告。

、召开课题组成员参与的课题论证会,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和修订。

、分解课题,课题涉及到教学多方面、多层次的问题,要制定课题研究指南,把课题进一步分解,让教师结合自己个人兴趣爱好,选取课题加以研究,提高教师课题研究的实效。

2)实施阶段:200611--200812

①、请有关教育行政领导、专家、学者莅临指导,对课题进行论证,提高全体教师研究的有效性,扩大课题的影响。

②、学习理论、问卷调查、应用研究,探索各科有效教学的策略。

形成、完善、发展研究课题,重点开展实践活动。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先点上试验,再面上推广,以点带面,逐步深化。

④、建立与开展与“有效教学”相配套的课题教研活动机制;

⑤、开展教学研讨会,上研究课、开展评课交流、共同研讨,提高实践水平,探讨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聘请专家现场指导,展示教改成果;

、撰写论文,每学期根据研究专题撰写课题论文,不断充实专题论文集。

分析数据、收集阶段性研究成果。

⑧、撰写中期报告,并有一系列论文发表或获奖。

阶段成果形式:阶段研究报告;研究课录像课;交流材料;教案;论文、教师笔记等其他材料。

3)实验总结阶段:20091--20096

①、分别进行研究资料的全面整理(研究报告、交流材料、录像课、公开课、论文、优秀教案集、精彩课堂教学记实录)

②、聘请专家对本课题进行成果鉴定

③、做好课题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工作。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书刊、上网等方式获取与本课题有关的大量研究资料,丰富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为课题研究人员的教育思想的转变,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方法的变革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2.调查法:调查法主要调查本校在该课题研究之初,课堂有效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3.行动研究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不同主题的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和过程研究,探究如何从教学实践层面入手,提炼出有广泛意义的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体系,不断的改进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最重要方法。

4.案例研究法:对典型的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出相应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行为方式。

5.个案研究法:要求研究者主要从本学科出发,针对某一课例、某一教学阶段或者某一学生发展时期等进行个案研究最终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

七、课题研究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1)、课题实施组组长:杨祥明

           副组长:张贤伦 甘庆军 茅洪锋

2)、语文课题组研究成员。

组长:茅洪锋

组员:王顺珍  朱德华  祁明丽  王顺娣  端木成英  张素芳  李素芳陈小珍  胡广兰  刘道琴  王世巧  邹之华  鱼春芳  贾天春  张和春  王金凤  王淑婷  李强  石义梅  栾爱琴 王玮  王顺珍  夏正 

3)、数学学课题组研究成员。

组长:甘庆军

组员:陶俊  陈光耀  谢强龙  杨铭  俞桂茹  吴秀兰 乐庆 施怀香 俞银凤  张茂兰  李桂香  王昌慧  姜桂华  乐庆  鱼清春  李继亮  王世荣  张立云  李继福  陶绪萍  左康俊  张本富  李玉琴  谢庆福  许同信  赵义海

4)、英语课题组研究成员。

组长:张贤伦

组员:尹亦飞  王生龙  潘丰琴 葛启民 裴娟 徐腊梅  林海红

2、师资保障

1)、进行专门的信息技术培训,培训的预期结果是全体教师都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能够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2)、进行专门的理论或实践操作培训,培训的预期结果是全体教师都能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具有优质教学的理论修养和实践操作能力。

①、聘请教科所专家作关于课程改革、有效教学等系列学术报告。

②、开展系列读书活动,进行理论储备。

③、派出部分骨干教师到教学改革的先进省市或兄弟学校观摩学习。

3)、请教研室、校级领导积极持久地深入课堂,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引导教学改革健康发展。

4)、加强学科组内和学科组之间的切磋交流,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3、财力与硬件保障  保证所需经费支出及时、足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