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陈柯>> >> 正文

【原】《可能性及可能性的大小》教学反思

发表日期:2017/11/27 22:22:36 作者:陈柯 有857位读者读过

   《可能性及可能性的大小》是 “概率与统计”中的内容。课前通过预习我发现他们对区分“可能性”知识的感知还是比较丰富的,只是比较零散、杂乱,大都建立在经验上,因而,本节课,我对教材进行大胆的整合,把认识“随机现象”和“可能性大小”同时纳入到第一课时进行教学。整节课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贯穿全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这些现象。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我设计了用学生感兴趣的摸球、放球、猜球一系列游戏活动及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一定”、“不可能”、“可能”的现象。

    本节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学习数学

1教学中通过摸球、放球、猜球一系列游戏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想、讨论、实验、合作、交流、创造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和掌握有关“可能性”的知识。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数学的生活性;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同时,例1的活动我结合了统计的知识,利用实验统计摸到红球和黄球的次数,将表单放在一起进行观察,比较每组摸到红球和黄球次数,分析发现有的小组摸到的红球次数多,有的小组摸到的黄球次数多,有的小组摸到的两种球的次数一样多。继续观察8个小组每一次摸到的会是什么球,从表格里多角度感知摸到的可能是红球,可能是黄球。引导学生统计全班次数,数据恰好是红球39次,黄球41次,追问:如果再摸一次,摸到的会是什么颜色的球?让学生知道可能摸到红球,也可能摸到黄球。

2的教学中,通过摸牌游戏,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是红桃1、红桃2、红桃3、红桃4,反扣在桌上,任意摸出一张牌,可能摸出哪一张?由这个简单问题,开展变式,将红桃4换成黑桃4,引出可能性有大小的教学,学生推测摸到红桃的可能性大,学生提出猜想,进行实验,提出实验要求,学生小组活动,填好表单,这个实验所花时间较多,因此投影展示了六个小组的活动结果,其中有一组数据错误,最终呈现五组数据,观察数据,学生容易发现摸到红桃的可能性大,统计五组的总数据,得出结论。

    2、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

这节课在感知 “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时,我安排了这样几个层次的活动,第一次是“摸球”,使学生初步感知可能性。第二次“放球”,“动手实验”,老师先让学生试着创造现象,再让学生实验操作进行验证,当然,关于实验,给学生提出明确的实验要求,让学生更加规范的操作。第三次“猜球”,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观感受。通过这样的三次活动,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因而产生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初步认识。摸牌游戏和摸球游戏有些类似,当然也为可能性的大小做铺垫,学生在实验中亲身感受确实摸到的红桃可能性大。无论是摸球还是摸牌游戏,都是先猜想后验证。 

 3、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

    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节课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活动,通过猜想验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形势,体验“可能性”的几种情况。在每一种现象中训练学生反复描述事情发生的结果,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及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会判断可能性的大小。“你知道吗”,学生比较例题教学的实验次数发现,硬币试验的数据庞大,渗透大数据会趋于准确,但始终会存在差距。

    当然,学生对“可能性”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大都建立在经验上,对一些简单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描述时语言不太准确或回答问题出现不完整的现象。尤其是对一些自然现象的判断,需要老师的点播,因此教学中一定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关注每一个学困生,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不断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