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郑承鑫>> >> 正文

《9加几》教后反思

发表日期:2017/12/27 21:35:38 作者:郑承鑫 有978位读者读过

计算教学,贯穿整个小学六年。由于部分学生知识的超前性,计算教学,经常让我们产生“未教已知,未学已会”的感觉。殊不知,这些所谓的“知”和“会”,往往是浮于表面的、零散的、片面的,甚至是存在一定偏差的。作为教者,我们要让学生头脑中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模糊的问题明朗化,讲清道理,讲明方法,不是让计算仅仅停留于模仿操作的层面,而是要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唯有如此,计算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服务。

教材在编排《9加几》之前安排了《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这是学习9加几的前提,因此,我在例题之前先出示整盒10个,为学生产生“凑十”意识做铺垫。

那么,这个例题的教学到底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呢?

我想:首先是算理的探究,为什么要“凑十”和如何“凑十”应该成为问题的核心,无须直接告知,可以直观体悟;其次,要在计算的过程中掌握方法,培养数感,从而从94的算法归纳并引申到9加几的算法。

事实上,不计较速度,基本上人人都能算出9+4,算对了94=13,难道就理解了为什么把4分成13吗?分成22行吗?还是因为盒子里只剩下了一个空格,所以就移进1个桃吗?……也许,学生想到了这些问题,只是没有问而已;也许,学生根本就没有想到这些问题,他们只是顺应着老师的回答,模仿着老师的做法……

基于这些想法,我设计了一个更大的盒子,有更多的格子,意欲让学生理解移动一个苹果放进盒子里是因为9接近10,需要添的数是1,才能凑成10。然而,从教学效果来看,显得别扭生硬,有画蛇添足之嫌。

我觉自己最大的不足就是不能用真正心倾听学生的发言,挖掘其中的关键。面对“不知所云”,让人“云里雾里”的回答,我显得敷衍草率,一带而过,缺乏智慧和转变的技巧。从学生的想法中提取精华,并巧妙引导到课堂主线中去是我急需提升的技能。